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检测成像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荧光探针及其生物成像研究进展第12-36页
    1.1 绪论第12页
    1.2 用于荧光检测成像的发光材料第12-25页
        1.2.1 有机荧光染料在检测成像方面的应用第12-14页
        1.2.2 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探针在生物标记方面的应用第14-15页
        1.2.3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在生物标记、检测成像方面的应用第15-25页
            1.2.3.1 半导体量子点探针第16-18页
            1.2.3.2 荧光碳点第18-20页
            1.2.3.3 稀土掺杂的纳米粒子第20-25页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 参考文献第26-36页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B荧光团的荧光增强型铜离子探针的合成及细胞成像第36-53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40页
        2.2.1 试剂和药品第37页
        2.2.2 表征手段第37页
        2.2.3 X射线晶体光谱分析第37页
        2.2.4 含罗丹明B荧光团的探针分子的合成第37-39页
            2.2.4.1 1, 3-二-(甲醛苯氧基)2丙醇(DFPP)的合成第38页
            2.2.4.2 罗丹明B酰肼的合成第38-39页
            2.2.4.3 DFPP-RhB的合成第39页
        2.2.5 金属离子传感实验第39-40页
        2.2.6 细胞培养第40页
        2.2.7 细胞毒性测试第40页
        2.2.8 荧光成像第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2.3.1 DFPP-RhB的合成与表征第40-42页
        2.3.2 DFPP-RhB与金属离子的光谱响应第42-44页
        2.3.3 DFPP-RhB对于Cu~(2+)的识别机理研究第44-46页
        2.3.4 细胞内Cu~(2+)荧光成像第4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6-47页
    2.5 参考文献第47-53页
第三章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基质的杂化纳米探针用于水溶液和细胞中Cu~(2+)检测423.1 引言第53-67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2.1 试剂药品第54-55页
        3.2.2 测试手段第55页
        3.2.3 水溶性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探针的合成第55-56页
            3.2.3.1 介孔二氧化硅(MSN)的合成第55页
            3.2.3.2 MSN@DFPP-RhB的合成第55-56页
            3.2.3.3 MSN@DFPP-RhB@PEG的合成第56页
        3.2.4 金属离子滴定实验第56页
        3.2.5 细胞培养第56页
        3.2.6 细胞毒性测试第56-57页
        3.2.7 细胞荧光成像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3.3.1 MSN@DFPP-RhB@PEG合成与表征第57-60页
        3.3.2 MSN@DFPP-RhB@PEG对于铜离子响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光谱第60-62页
        3.3.3 细胞荧光成像第62页
    3.4 结论第62-63页
    3.5 参考文献第63-67页
第四章 基于上转换纳米晶杂化探针的合成及乙肝病毒(HBV) DNA检测第67-85页
    4.1 引言第67-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4.2.1 药品和试剂第69页
        4.2.2 实验仪器和方法第69页
        4.2.3 油酸包覆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第69-70页
        4.2.4 不同厚度致密二氧化硅层包覆及表面羧基化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合成第70页
        4.2.5 UCNPs @SiO_2-capture的合成第70-71页
        4.2.6 乙肝病毒DNA序列检测第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7页
        4.3.1 合成与表征第71-74页
        4.3.2 检测乙肝病毒HBV DNA第74-76页
        4.3.3 磁共振成像(MRI)第76-77页
    4.4 结论第77页
    4.5 参考文献第77-85页
第五章 结论第85-8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7-8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通信企业物资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泡沫膨胀破裂—金融资产的兴衰》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