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丛话》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 一、《楹联丛话》的版本 | 第13-34页 |
| (一) 《楹联丛话》的版本源流 | 第13-17页 |
| (二) 吕恩湛刻本材料的原始性与不足之处 | 第17-21页 |
| 1. 材料的原始性 | 第17-19页 |
| 2.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 (三) 环碧轩本的刊刻时间 | 第21-25页 |
| (四) 已有整理本的不足 | 第25-34页 |
| 二、《楹联丛话》的体例 | 第34-50页 |
| (一) 单则联话的体例 | 第35-45页 |
| 1. 单则联话所包含的内容 | 第35-38页 |
| 2. 对楹联作者的交待 | 第38-40页 |
| 3. 关于引文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5页 |
| (二) 整体排列上的规律 | 第45-50页 |
| 三、《楹联丛话》为作者自撰 | 第50-60页 |
| (一) 从体例上看 | 第50-51页 |
| (二) 从书中的称谓中看 | 第51-52页 |
| (三) 从作者的勤奋与能力等来看 | 第52-55页 |
| (四) 从他人的叙述中看 | 第55-56页 |
| (五) 从作者的自述中来看 | 第56-57页 |
| (六) 从撰写时间与流行程度上来看 | 第57-60页 |
| 四、《楹联丛话》的评语体系 | 第60-85页 |
| (一) 对楹联的字词、平仄等的评价 | 第60-62页 |
| 1. 字词的准确性 | 第60-61页 |
| 2. 对仗的自然工稳 | 第61页 |
| 3. 字词的用典等 | 第61-62页 |
| 4. 楹联的平仄 | 第62页 |
| (二) 对楹联内容上的评价 | 第62-66页 |
| 1. 求实精神 | 第63-64页 |
| 2. 由联及人 | 第64-65页 |
| 3. 楹联的思想高度 | 第65-66页 |
| (三) 对楹联艺术上的评价 | 第66-78页 |
| 1. 评联上的层次性 | 第67-68页 |
| 2. 因联语的具体情境而评 | 第68-69页 |
| 3. 多角度评价一副楹联 | 第69-72页 |
| 4. 评联常用的审美标准 | 第72-76页 |
| 5. 对楹联的负面评价 | 第76-78页 |
| (四) 对楹联的书法及悬挂等的评说 | 第78-82页 |
| 1. 对楹联书法上的要求 | 第78-80页 |
| 2. 楹联未能悬挂的情况 | 第80-82页 |
| 3. 作者当时楹联的格式 | 第82页 |
| (五) 楹联和巧对的区别 | 第82-85页 |
| 附录 | 第85-90页 |
| 重刻楹联叢话後序 | 第85-86页 |
| 重刊楹联叢话序 | 第86页 |
| 楹联杂纪 | 第86-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