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中的错案防范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文章写作思路与框架 | 第12-13页 |
一、侦查讯问促成的错案 | 第13-17页 |
(一)杜培武案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3-14页 |
1.杜培武案的案情 | 第13-14页 |
2.杜培武案揭示侦查讯问中的问题 | 第14页 |
(二)佘祥林案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4-17页 |
1.佘祥林案的案情 | 第14-15页 |
2.佘祥林案揭示侦查讯问中的问题 | 第15-17页 |
二、侦查讯问促成错案的原因 | 第17-25页 |
(一)落后诉讼观念根深蒂固 | 第17-18页 |
1..供至上的取证观积习难改 | 第17页 |
2.有罪推定的侦查观积重难返 | 第17-18页 |
(二)沉默权制度的缺失 | 第18-20页 |
1.沉默权是讯问正当性的有力保障 | 第18-19页 |
2.我国的“如实回答”实质为“自证其罪” | 第19-20页 |
(三)律师侦查讯问在场权的缺失 | 第20-21页 |
1.律师在场权是讯问合法的有力保障 | 第20页 |
2.律师在侦查讯问中的在场权无从体现 | 第20-21页 |
(四)侦查讯问监督的苍白无力 | 第21-22页 |
1.侦查讯问监督不可缺失 | 第21-22页 |
2.我国侦查监督机制弱化 | 第22页 |
(五)笔录失真掩盖了不当讯问 | 第22-25页 |
1.讯问过程的选择性记录 | 第23页 |
2.隐匿诱导过程形成符合需要的笔录 | 第23-25页 |
三、防范侦查讯问促成错案的构想 | 第25-32页 |
(一)转变诉讼观念 | 第25-26页 |
1.从.供本位观到物证本位观的转变 | 第25页 |
2.使无罪推定的侦查观深入人心 | 第25-26页 |
(二)建构中国式沉默权 | 第26-27页 |
1.我国建构沉默权的可行性 | 第26页 |
2.我国建构沉默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26-27页 |
(三)确立侦查讯问中的律师在场权 | 第27-29页 |
1.律师讯问中在场权确立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2.我国讯问中律师在场权的具体内容 | 第28-29页 |
(四)侦查讯问同步监督的建构 | 第29-30页 |
1.建构侦查讯问同步监督的可行性 | 第29页 |
2.侦查讯问同步监督的具体内容 | 第29-30页 |
(五)确立自白补强规则 | 第30-32页 |
1.确立自白补强规则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2.自白补强规则的具体内容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