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1.1 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及投资作用 | 第17-18页 |
2.1.2 PPP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21页 |
2.1.3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的优势分析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政府角色定位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3.1 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的政府角色 | 第24-25页 |
3.2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政府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1 参与者、监管者身份交错 | 第25页 |
3.2.2 缺少特定的权威PPP监管机构 | 第25-26页 |
3.3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政府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3.3.1 政府双重角色冲突 | 第26-27页 |
3.3.2 行政职权与自由协商范围界限不清 | 第27页 |
3.3.3 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备 | 第27-28页 |
3.3.4 政府自我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备 | 第28-29页 |
第4章 国外PPP模式中政府角色的借鉴及启示 | 第29-32页 |
4.1 国外PPP模式中政府角色的借鉴 | 第29-30页 |
4.2 各国PPP模式中政府角色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第30-32页 |
4.2.1“两个政府”模式 | 第30-31页 |
4.2.2 法制环境与专业机构的完善与支撑 | 第31页 |
4.2.3 合理分担风险 | 第31-32页 |
第5章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的理性政府角色探索 | 第32-37页 |
5.1 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的角色 | 第32-34页 |
5.1.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5.1.2 制定PPP项目推进方案 | 第33页 |
5.1.3 出台PPP财政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33页 |
5.1.4 规范社会资本退出机制 | 第33-34页 |
5.2 政府作为提供者的角色 | 第34-35页 |
5.2.1 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分离 | 第34页 |
5.2.2 为私营部门提供服务 | 第34-35页 |
5.3 政府作为监管者的角色 | 第35-37页 |
5.3.1 实现“监企分离” | 第35页 |
5.3.2 实现“政监分离” | 第35-36页 |
5.3.3 建立PPP核心监管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