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对晚清社会的图像叙事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20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一)叙事学及图像叙事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二)《点石斋画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三、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四、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 五、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第一章《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叙事条件 | 第20-23页 |
| 一、石印技术孕育图像叙事新时代 | 第20-21页 |
| 二、西学东渐造就图像叙事新环境 | 第21-23页 |
| (一)晚清政治文化环境 | 第21-22页 |
| (二)晚清上海社会环境 | 第22-23页 |
| 第二章《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的构成要素 | 第23-38页 |
| 一、叙事主体 | 第23-28页 |
| (一)以吴友如为代表的创作团队 | 第23-25页 |
| (二)以《申报》团体为代表的经营团队 | 第25-28页 |
| 二、叙事文本 | 第28-32页 |
| (一)繁杂多样的文本内容 | 第28-30页 |
| (二)长于说教的叙事视角 | 第30-32页 |
| 三、叙事接受者 | 第32-38页 |
| (一)上海华人 | 第33-35页 |
| (二)上海外侨 | 第35-38页 |
| 第三章《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解读 | 第38-54页 |
| 一、战争叙事 | 第38-43页 |
| (一)中法战争中的精神胜利法 | 第38-41页 |
| (二)中日战争中的刻板印象 | 第41-43页 |
| 二、女性叙事 | 第43-50页 |
| (一)延续封建礼教 | 第44-48页 |
| (二)启蒙近代思想 | 第48-50页 |
| 三、科技叙事 | 第50-54页 |
| 一、文化接纳 | 第51-52页 |
| 二、文化冲突 | 第52-54页 |
| 第四章《点石斋画报》的多元叙事方法 | 第54-60页 |
| 一、“画中有话”:图文互补叙事方法 | 第54-56页 |
| 二、新闻故事化: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的叙事方法 | 第56-57页 |
| 三、叙事时间化:连续报道的叙事方法 | 第57-58页 |
| 四、叙事空间化:主题并置的叙事方法 | 第58-60页 |
| 第五章《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叙事功能与困窘 | 第60-63页 |
| 一、图像叙事的功能 | 第60-61页 |
| (一)开启读图时代 | 第60页 |
| (二)促进思想启蒙 | 第60页 |
| (三)佐证晚清历史 | 第60-61页 |
| 二、图像叙事的困窘 | 第61-63页 |
| (一)描绘社会的浅层化 | 第61页 |
| (二)记录历史的差错化 | 第61页 |
| (三)构建新事物的主观性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