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1.3.1BIM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与BIM适宜性分析 | 第17-31页 |
2.1 安全风险预警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安全风险定义 | 第17页 |
2.1.2 安全风险特征 | 第17-18页 |
2.1.3 安全风险预警的内涵 | 第18页 |
2.1.4 安全风险预警目的 | 第18-19页 |
2.1.5 安全风险预警的流程 | 第19-20页 |
2.2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现状 | 第20-22页 |
2.3 BIM技术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3.1BIM技术定义 | 第22-23页 |
2.3.2IFC标准 | 第23-25页 |
2.3.3 BIM技术的应用 | 第25页 |
2.4 融合BIM技术适宜性分析 | 第25-30页 |
2.4.1 技术适宜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2 经济效益适宜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3 应用环境适宜性分析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基本模型 | 第31-51页 |
3.1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 | 第31-36页 |
3.1.1 指标体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3.1.2 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 第32-34页 |
3.1.3 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36页 |
3.2 地下结构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第36-49页 |
3.2.1 风险预警警情强度评价 | 第37-42页 |
3.2.2 风险预警警情概率评价 | 第42-48页 |
3.2.3 风险预警警情综合评价 | 第48-49页 |
3.3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信号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 第51-69页 |
4.1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意义 | 第51页 |
4.2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工作模式 | 第51-54页 |
4.2.1 循环式的安全风险预警轮式模式 | 第51-52页 |
4.2.2 立体化的安全风险预警三维模式 | 第52-54页 |
4.3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 第54-56页 |
4.4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实现方法 | 第56-64页 |
4.4.1 Navisworks平台二次开发技术 | 第56-59页 |
4.4.2 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数据传递 | 第59-62页 |
4.4.3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基本模型嵌入 | 第62-64页 |
4.5 基于BIM的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功能 | 第64-68页 |
4.5.1 可视化风险监控 | 第65-66页 |
4.5.2 持续性风险监控 | 第66-67页 |
4.5.3 动态实时风险管理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地下工程穿越地铁项目案例应用研究 | 第69-87页 |
5.1 地下工程穿越地铁项目工程概况 | 第69-70页 |
5.1.1 项目地址 | 第69页 |
5.1.2 建筑设计标准 | 第69-70页 |
5.1.3 工程特点 | 第70页 |
5.2 地下工程穿越地铁项目BIM现场管理基本应用 | 第70-75页 |
5.2.1 建立三维模型 | 第70-71页 |
5.2.2 复杂节点图纸制作 | 第71-72页 |
5.2.3 电子沙盘 | 第72页 |
5.2.4 工程量统计 | 第72-73页 |
5.2.5 碰撞检查 | 第73-74页 |
5.2.6 可视化技术交底 | 第74-75页 |
5.2.7 BIM协同管理平台 | 第75页 |
5.3 地下工程穿越地铁项目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应用 | 第75-85页 |
5.3.1 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界面介绍 | 第76-79页 |
5.3.2 安全风险预警系统预设 | 第79-82页 |
5.3.3 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应用情况 | 第82-85页 |
5.3.4 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使用评价 | 第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