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低山丘陵 | 第11页 |
1.3.2 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 | 第11页 |
1.3.3 雨洪管理 | 第11页 |
1.3.4LID技术 | 第11页 |
1.3.5GIS水文分析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4.1 低影响开发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2 低山丘陵地貌场地雨洪管理研究进展雨洪 | 第14-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雨洪特征研究 | 第20-26页 |
2.1 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特征 | 第20-24页 |
2.1.1 地貌特征 | 第20页 |
2.1.2 地表自然特征 | 第20-21页 |
2.1.3 硬质景观特征 | 第21-22页 |
2.1.4 水体特征 | 第22-24页 |
2.1.5 地表植被特征 | 第24页 |
2.1.6 生态安全特征 | 第24页 |
2.2 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存在的雨洪问题研究 | 第24-25页 |
2.2.1 水文过程复杂 | 第24页 |
2.2.2 环境脆弱易发生灾害 | 第24-25页 |
2.2.3 排水系统落后 | 第25页 |
2.2.4 景观设计和雨洪建设不同步 | 第25页 |
2.2.5 施工质量低、某些雨水管理措施并未起到相应作用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LID的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雨洪设计研究 | 第26-46页 |
3.1 案例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 第26页 |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 | 第26-28页 |
3.1.3 青岛市崂山区浮山生态公园 | 第28页 |
3.1.4 杭州长桥溪水生态湿地公园 | 第28-29页 |
3.1.5 案例小结 | 第29页 |
3.2 中国传统雨洪智慧借鉴 | 第29-32页 |
3.2.1 安徽宏村的雨洪智慧 | 第30页 |
3.2.2 北京颐和园山体雨洪智慧 | 第30-31页 |
3.2.3 《园冶》中的雨洪管理思想 | 第31-32页 |
3.3 LID技术应用调研分析 | 第32-39页 |
3.3.1 LID技术应用调查内容和方法 | 第32页 |
3.3.2 LID技术应用调查数据整理 | 第32-38页 |
3.3.3 LID技术应用调研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4 基于LID的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雨洪管理方法 | 第39-45页 |
3.4.1 管理目标 | 第40-41页 |
3.4.2 管理原则 | 第41-42页 |
3.4.3 立地条件分析 | 第42页 |
3.4.4 基于GIS的水文分析 | 第42页 |
3.4.5 关键点提取 | 第42页 |
3.4.6 基于LID的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策略构建 | 第42-44页 |
3.4.7 基于LID技术的低山丘陵地貌型公园雨洪系统构建 | 第44-45页 |
3.4.8 雨洪管理总体布局设计 | 第45页 |
3.4.9 雨洪景观详细设计 | 第45页 |
3.4.10 场地雨水计算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LID技术的沭阳韩山公园雨洪管理研究 | 第46-71页 |
4.1 韩山概况 | 第46-47页 |
4.1.1 基地概况 | 第46页 |
4.1.2 水文基础资料获取 | 第46页 |
4.1.3 周边水系分析 | 第46-47页 |
4.2 基于GIS的沭阳韩山公园场地研究 | 第47-55页 |
4.2.1 研究范围 | 第47-48页 |
4.2.2 韩山山体生态立地条件分析 | 第48-50页 |
4.2.3 基于高程数字模型的山体表面形态研究 | 第50-52页 |
4.2.4 基于GIS水文分析的韩山山体水文过程分析 | 第52-55页 |
4.3 沭阳韩山公园雨洪关键点、线、面提取及设计策略 | 第55-61页 |
4.3.1 坑塘面提取及坑塘海绵设计策略 | 第56页 |
4.3.2 水流节点提取及修复防护策略 | 第56-57页 |
4.3.3 泄洪线提取及山体防洪防汛设计策略 | 第57-58页 |
4.3.4 蓄水点提取及设计策略 | 第58-59页 |
4.3.5 水网提取及水系循环设计策略 | 第59-60页 |
4.3.6 水质控制策略 | 第60页 |
4.3.7 种植设计策略 | 第60-61页 |
4.4 基于韩山水文特征和LID技术的雨洪系统构建 | 第61-69页 |
4.4.1 基础蓄渗设施系统 | 第62-64页 |
4.4.2 安全性措施系统 | 第64-66页 |
4.4.3 雨水资源化措施系统 | 第66-68页 |
4.4.4 海绵科普娱乐系统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沭阳韩山公园雨洪景观设计 | 第71-89页 |
5.1 沭阳韩山公园雨水管理总体布局 | 第71-73页 |
5.1.1 韩山公园雨洪管理设施空间布局 | 第71页 |
5.1.2 沭阳韩山公园总体方案 | 第71-73页 |
5.2 沭阳韩山公园雨水管理详细设计 | 第73-81页 |
5.2.1 蓄渗与泄洪一体化设计 | 第73-74页 |
5.2.2 山体泄洪与截流结合设计 | 第74页 |
5.2.3 雨水径流多级调蓄设计 | 第74-75页 |
5.2.4 雨水资源化水景设计 | 第75-80页 |
5.2.5 山体蓄水措施设计 | 第80-81页 |
5.3 沭阳韩山公园雨水计算 | 第81-89页 |
5.3.1 汇水区划分 | 第81-82页 |
5.3.2 综合径流系数确定 | 第82-83页 |
5.3.3 雨水量 | 第83-84页 |
5.3.4 设计流量 | 第84-85页 |
5.3.5 水量平衡分析 | 第85-8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9-9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6.3 文章不足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