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2-39页 |
一、引言 | 第12-14页 |
二、缘何选择此题 | 第14-16页 |
三、学术研究回顾与述评 | 第16-31页 |
四、选题研究时限及基本概念 | 第31-36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36-38页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38-39页 |
第一章 近代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回顾(1840-1949) | 第39-72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兴盛背景 | 第39-45页 |
一、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思想双重启发 | 第40-41页 |
二、自然灾害与战乱纷繁构成社会基础 | 第41-43页 |
三、国外力量援助近代慈善组织的成立 | 第43-44页 |
四、经济发展为近代慈善组织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组织建设 | 第45-55页 |
一、组织宗旨:解决社会问题,易使众人信服 | 第46-49页 |
二、管理体制:体现民主理念,注重权力制约 | 第49-52页 |
三、组织成员:主要领导有威望,一般会员有限制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政府法制对慈善组织运行的规范 | 第55-59页 |
一、善款善物的筹集 | 第55-56页 |
二、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 第56-58页 |
三、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 第58-59页 |
第四节 近代慈善组织如何维护自身公信力 | 第59-72页 |
一、资金筹募与使用 | 第60-62页 |
二、资金的监管 | 第62-65页 |
三、财务信息的公开 | 第65-69页 |
四、赈灾程序 | 第69-70页 |
五、救助对象甄别 | 第70-72页 |
第二章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研究(1978-1993) | 第72-115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生存及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1949-1978) | 第72-88页 |
一、建国初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 | 第72-77页 |
二、1949-1966年间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 | 第77-85页 |
三、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的自我反思 | 第85-88页 |
第二节 复苏时期慈善组织的生存环境分析 | 第88-98页 |
一、政治环境趋于稳定 | 第88-89页 |
二、政府职能始让民间 | 第89-90页 |
三、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慈善参与 | 第90-95页 |
四、救灾思想更加合理 | 第95-98页 |
第三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98-107页 |
一、慈善组织登记注册 | 第99-100页 |
二、善款的筹集使用 | 第100页 |
三、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 第100-103页 |
四、首个慈善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 | 第103-107页 |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 第107-115页 |
一、资金筹集社会化 | 第108-110页 |
二、资金使用准确化 | 第110-112页 |
三、内部监管多样化 | 第112-115页 |
第三章 发展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1994-2007) | 第115-159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及其发展态势 | 第115-127页 |
一、中央政策更加明朗 | 第115-116页 |
二、社会环境已然形成 | 第116-119页 |
三、政府对慈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 | 第119-121页 |
四、慈善组织的成长及其发展态势 | 第121-127页 |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127-138页 |
一、慈善组织准入 | 第128-129页 |
二、慈善资金使用 | 第129-131页 |
三、政府监督管理 | 第131-132页 |
四、组织信息公开 | 第132-133页 |
五、慈善组织评估 | 第133-138页 |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138-150页 |
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2年“明报事件” | 第139-142页 |
二、制定“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 | 第142-145页 |
三、发布“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倡议书” | 第145-149页 |
四、科研机构为公信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第149-150页 |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 第150-159页 |
一、日常工作管理 | 第151-154页 |
二、内部专业化建设 | 第154-156页 |
三、财务监督管理 | 第156-159页 |
第四章 转型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2008-) | 第159-210页 |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的转型发展 | 第159-167页 |
一、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慈善组织应对 | 第159-162页 |
二、2008年后的中国慈善组织发展 | 第162-164页 |
三、第二次转型:由近代向当代 | 第164-167页 |
第二节 政府法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167-174页 |
一、资金使用 | 第167-168页 |
二、监督管理 | 第168-170页 |
三、信息公开 | 第170-171页 |
四、征信与组织评估 | 第171-173页 |
五、其他指引性规定 | 第173-174页 |
第三节 民间力量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 第174-189页 |
一、制定《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 | 第174-177页 |
二、开通“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 第177-185页 |
三、透明慈善联合行动 | 第185-186页 |
四、成立中国慈善联合会 | 第186-189页 |
第四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举措 | 第189-210页 |
一、中国红十字会 | 第189-202页 |
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 第202-210页 |
第五章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与未来 | 第210-237页 |
第一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演变 | 第210-216页 |
一、慈善法制建设由缺位到相对健全 | 第210-212页 |
二、民间力量变为推动公信力建设的重要角色 | 第212-213页 |
三、社会媒体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愈来愈深 | 第213-216页 |
第二节 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216-224页 |
一、香港慈善发展简述 | 第216-217页 |
二、香港慈善组织如何获得公信力 | 第217-222页 |
三、香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 第222-224页 |
第三节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224-230页 |
一、慈善组织与政府 | 第224-226页 |
二、慈善组织与捐赠主体 | 第226-227页 |
三、慈善组织与社会媒体 | 第227-229页 |
四、慈善组织与其他组织 | 第229-230页 |
第四节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未来构建 | 第230-237页 |
一、未来方向:以自律为基础,辅之以他律 | 第230-231页 |
二、具体措施:内部自律+外部他律 | 第231-237页 |
结语 | 第237-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57-258页 |
后记 | 第258-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