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目标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财政支农规模评价 | 第9-10页 |
1.2.2 财政支农结构评价 | 第10-11页 |
1.2.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 财政支农支出与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1.1 财政支农支出 | 第14页 |
2.1.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 | 第14页 |
2.2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投入状况分析 | 第16-19页 |
3.1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分析 | 第16页 |
3.2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分析 | 第16-19页 |
第四章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 第19-28页 |
4.1 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19-20页 |
4.1.1 经济性原则 | 第19页 |
4.1.2 效率性原则 | 第19页 |
4.1.3 有效性原则 | 第19页 |
4.1.4 公正性原则 | 第19-20页 |
4.2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3页 |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4.2.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23页 |
4.3 绩效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4.3.1 成本—效益分析法 | 第23-24页 |
4.3.2 专家评价法 | 第24页 |
4.3.3 历史动态分析法 | 第24页 |
4.3.4 优序图法 | 第24-25页 |
4.3.5 问卷调查法 | 第25页 |
4.3.6 层次分析法 | 第25页 |
4.4 评价标准及指标得分的计算 | 第25-26页 |
4.4.1 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4.4.2 指标得分的计算 | 第26页 |
4.5 制度保障 | 第26-28页 |
4.5.1 绩效评价法律、法规 | 第26页 |
4.5.2 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 第26-28页 |
第五章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综合绩效评价 | 第28-41页 |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34页 |
5.1.1 财政支农支出经济效益分析 | 第28-30页 |
5.1.2 财政支农支出社会效益分析 | 第30-33页 |
5.1.3 财政支农支出环境效益分析 | 第33-34页 |
5.2 优序图法分析 | 第34-38页 |
5.2.1 2012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支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得分 | 第34-35页 |
5.2.2 运用优序图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35-36页 |
5.2.3 2012年度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综合得分 | 第36-38页 |
5.3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效分析评价后发现的问题 | 第38-41页 |
5.3.1 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5.3.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完善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6.1 完善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政策建议 | 第41-42页 |
6.1.1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 第41页 |
6.1.2 完善支出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 第41页 |
6.1.3 加大支农资金法制建设 | 第41-42页 |
6.1.4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 第42页 |
6.2 完善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 | 第42-45页 |
6.2.1 摆正绩效评价工作的定位 | 第42页 |
6.2.2 明确多方绩效评价主体 | 第42-43页 |
6.2.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页 |
6.2.4 在评价结果应用中引入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6.2.5 建立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体系和数据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