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价值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 | 第19-20页 |
(二) 公众参与 | 第20-21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 第21-22页 |
二、环评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一) 环境正义理论 | 第22-24页 |
(二) 环境权理论 | 第24-26页 |
(三) 环境的公共财产理论和公共信托理论 | 第26-27页 |
(四)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分析 | 第28-37页 |
一、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二、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形式分析 | 第29-31页 |
(一) 法律位阶低 | 第29-30页 |
(二) 立法分散,不系统 | 第30-31页 |
三、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关于环评信息公开 | 第31-32页 |
(二) 关于公众的范围 | 第32-33页 |
(三) 关于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时机 | 第33-34页 |
(四) 关于公众意见的处理 | 第34-35页 |
(五) 关于法律责任 | 第35页 |
四、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评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环评公众参与制度安排下的主体关系分析 | 第37-48页 |
一、环评公众参与中的攸关方 | 第37-39页 |
(一) 建设单位 | 第37页 |
(二) 环评机构 | 第37页 |
(三) 公众 | 第37-38页 |
(四) 政府 | 第38页 |
(五) 媒体 | 第38-39页 |
二、公众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三、公众与环评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四、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五、公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 第44-47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加快环评公众参与改革 | 第48-51页 |
一、我国环评公众参与的危机 | 第48-49页 |
二、环评公众参与改革的展望 | 第49-51页 |
(一) 优化顶层设计 | 第49页 |
(二) 完善法律法规的落实机制 | 第49-50页 |
(三) 健全环评信息公开机制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