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清末国家权力配置转型的背景 | 第11-14页 |
(一) 旧秩序的衰败与新思想的萌芽 | 第11-13页 |
(二) 清末国家权力配置转型的基础 | 第13-14页 |
1. 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 | 第13页 |
2. 传统君主专制政治的民主改造 | 第13-14页 |
二、清末立法对国家权力配置的调整 | 第14-23页 |
(一) 清末制宪的发端——从“新政”到“立宪” | 第14-15页 |
(二) 《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上大权”的配置特征与意义 | 第15-21页 |
(三) 《重大信条十九条》对国家权力配置的重构 | 第21-23页 |
三、民初宪法对国家权力配置的完善 | 第23-31页 |
(一) 帝制的终结与民主共和的诞生 | 第23-24页 |
(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国家权力配置的转型 | 第24-27页 |
1. 临时大总统与副总统的权力分配 | 第25页 |
2. 参议院的权力配置 | 第25-26页 |
3. 行政各部的设置及其权力配置 | 第26页 |
4. 组织大纲的实施期限 | 第26-27页 |
(三)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第27-28页 |
(四) 南京临时政府关于试运行国家权力配置体系的探索 | 第28-31页 |
四、民主宪政国家权力模式的形成 | 第31-38页 |
(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权力配置的规定与特征 | 第31-35页 |
1. 国家权力配置 | 第31-32页 |
2. 人民权利配置 | 第32页 |
3. 国家立法机关权力配置 | 第32-33页 |
4. 临时大总统与副总统的权力配置 | 第33-34页 |
5. 法院的权力配置 | 第34-35页 |
(二) 《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比较 | 第35-36页 |
(三) 《临时约法》的不合理之处 | 第36-38页 |
1. 因人设法,法随人变 | 第36-37页 |
2. 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环境 | 第37-38页 |
3. 回避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 | 第38页 |
五、民主宪政权力配置的破产 | 第38-46页 |
(一) 民初政党政治的初试 | 第38-40页 |
(二) 《天坛宪草》的制定以及对国家权力的配置 | 第40-41页 |
(三) 《袁记约法》权力模式下的“超级总统制” | 第41-42页 |
(四) 《中华民国约法》的权力配置模式特征及意义 | 第42-44页 |
(五) 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宪政权力配置的最终破产 | 第44-46页 |
1. 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制造舆论 | 第44页 |
2. 变革民国的各项基本体制 | 第44-45页 |
3. 设立御用立法机关,修改总统选举法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