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概述 | 第12-16页 |
(一)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2-14页 |
1. “庭前”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认罪的涵义 | 第13-14页 |
3. 认罪答辩程序 | 第14页 |
(二) 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功能 | 第14-16页 |
1. 审查被告人认罪的有效性 | 第14-15页 |
2. 防止审判法官产生预断 | 第15页 |
3. 程序分流 | 第15-16页 |
二、我国认罪案件的处理机制及评析 | 第16-21页 |
(一) 认罪的确认机制 | 第16-20页 |
1. 侦查起诉阶段的确认 | 第17页 |
2. 审判阶段的确认 | 第17-20页 |
(二) 被告人认罪后的审理机制 | 第20-21页 |
1. 简易程序 | 第20-21页 |
2. 普通程序简易审 | 第21页 |
三、我国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1-30页 |
(一) 构建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1. 快速处理犯罪,恢复社会秩序 | 第21-22页 |
2. 提高司法效率,减轻司法机关的压力 | 第22-23页 |
3. 保护人权,实现被告人利益的最大化 | 第23-25页 |
(二) 构建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可行性 | 第25-30页 |
1. 理念的冲突与契合 | 第25-28页 |
2. 现实的障碍与展望 | 第28-30页 |
四、我国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构想 | 第30-45页 |
(一) 基本理念 | 第30-31页 |
1. 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 第30-31页 |
2. 立法先行 | 第31页 |
(二) 基本原则 | 第31-34页 |
1. 自愿认罪原则 | 第31-32页 |
2. 鼓励认罪原则 | 第32-33页 |
3. 司法最终审查原则 | 第33-34页 |
(三) 具体制度设计 | 第34-45页 |
1. 确立独立的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 | 第34-36页 |
2. 改革被告人认罪案件审判机制 | 第36-39页 |
3. 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 | 第39-40页 |
4. 规范量刑减让制度 | 第40-42页 |
5. 完善配套措施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