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3 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9-20页 |
2 我国现行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实施动因、内容与特点 | 第20-28页 |
2.1 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动因 | 第20-22页 |
2.1.1 改变传统“单位制”的弊端 | 第20-21页 |
2.1.2 人事代理制度有助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第21-22页 |
2.2 我国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内容 | 第22-25页 |
2.2.1 政策文本梳理 | 第22页 |
2.2.2 人事代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2.3 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23-25页 |
2.3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特点 | 第25-28页 |
2.3.1 高校人事管理的社会化 | 第26页 |
2.3.2 高校人事管理主体的双重性 | 第26页 |
2.3.3 高校人事部门职能的丰富性 | 第26-27页 |
2.3.4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法制性 | 第27-28页 |
3 我国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页 |
3.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8-29页 |
3.3 公平理论 | 第29页 |
3.4 激励理论 | 第29-31页 |
4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因素分析 | 第31-41页 |
4.1 宁波城市学院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现状调查 | 第31-37页 |
4.1.1 宁波城市学院概况 | 第31页 |
4.1.2 宁波城市学院人力资源普查数据统计情况 | 第31页 |
4.1.3 宁波城市学院人事代理制度实践情况 | 第31-34页 |
4.1.4 调查问卷结果 | 第34-35页 |
4.1.5 访谈结果 | 第35-37页 |
4.2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4.2.1 宣传不力,代理人员心存顾虑 | 第37页 |
4.2.2 工资薪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一视同仁 | 第37页 |
4.2.3 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期待进一步健全 | 第37页 |
4.2.4 没有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人事代理机制 | 第37-38页 |
4.3 制约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的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4.3.1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 | 第38页 |
4.3.2 政策文本的局限性制约制度的效能 | 第38-39页 |
4.3.3 管理不规范和服务质量低影响人事代理制度的推进 | 第39页 |
4.3.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束缚着人事代理制度的全面推行 | 第39-41页 |
5 完善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41-46页 |
5.1 完善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切实保障制度实施的成效 | 第41页 |
5.1.1 建立健全有关人事代理的政策法规 | 第41页 |
5.1.2 加强各高校内部的人事代理制度建设 | 第41页 |
5.2 切实推进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 第41-43页 |
5.2.1 科学设置聘任岗位 | 第41-42页 |
5.2.2 建立高校人事代理激励机制,实现同工同酬 | 第42-43页 |
5.3 改善人事代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 | 第43页 |
5.3.1 明确职责,建立协调机制 | 第43页 |
5.3.2 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人事代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 第43页 |
5.4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5.5 做好人事代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策划 | 第44页 |
5.6 正确认识人事代理制度 | 第44-46页 |
5.6.1 使思想意识由被动承受向自主接受改变 | 第44-45页 |
5.6.2 转变用人观念,重视人才开发 | 第45-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1 | 第50-51页 |
附录 2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