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氨气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 第10-11页 |
1.1.1 NH_3的性质 | 第10页 |
1.1.2 NH_3的来源 | 第10页 |
1.1.3 NH_3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NH_3的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1.3 氨选择性催化氧化机理 | 第12页 |
1.4 氨选择性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5 锰与铈的催化特征与环境应用 | 第19-20页 |
1.5.1 铈的性质与环境应用 | 第19-20页 |
1.5.2 锰的性质与环境应用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0-22页 |
1.6.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6.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实验总述 | 第22-26页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3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23-24页 |
2.3.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23页 |
2.3.2 比表面积测试(BET) | 第23页 |
2.3.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3页 |
2.3.4 扫描电镜测试(SEM) | 第23页 |
2.3.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23-24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4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4-26页 |
3 沉淀法合成Mn-Ce复合氧化物的氨氧化研究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沉淀法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6-33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3.2.2 沉淀剂的选择和用量 | 第26-29页 |
3.2.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4 不同n(Mn):n(Ce)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4 水热沉淀法合成Mn-Ce复合氧化物的氨氧化研究 | 第34-41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催化剂制备的优化 | 第34-36页 |
4.2.1 催化剂制备 | 第34页 |
4.2.2 催化剂氨氧化活性测试 | 第34-35页 |
4.2.3 水热沉淀法温度选择 | 第35-36页 |
4.3 锰-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氨氧化研究 | 第36-40页 |
4.3.1 催化剂活性 | 第36-37页 |
4.3.2 XRD | 第37-38页 |
4.3.3 BET | 第38页 |
4.3.4 H_2-TPR | 第38-39页 |
4.3.5 NH_3-TPD | 第39-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5 水热沉淀法合成MnO_2的氨氧化性能研究 | 第41-52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催化合成 | 第41页 |
5.3 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氨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5.4 物理性质、相的结构和形态 | 第43-45页 |
5.4.1 BET | 第43页 |
5.4.2 XRD | 第43-44页 |
5.4.3 SEM | 第44-45页 |
5.5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和表面性质 | 第45-48页 |
5.5.1 H_2-TPR | 第45-47页 |
5.5.2 XPS | 第47-48页 |
5.6 NH_3-TPD | 第48-50页 |
5.7 催化剂稳定性 | 第50-51页 |
5.8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