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新闻传播与监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9页
    (一)研究背景第9-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7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17页
    (三)研究方法第17页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17-19页
一、微信的发展历程与功能延伸第19-26页
    (一)微信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1. 微信的概念厘定第19页
        2. 微信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9-21页
    (二)微信功能的延伸第21-26页
        1. 微信的通讯与社交功能第22-23页
        2. 微信的支付与生活、企业服务功能第23页
        3. 微信的新闻传播功能第23-26页
二、微信新闻传播兴起的背景与原因第26-30页
    (一)微信传播的技术特征第26-27页
    (二)微信新闻传播的环境分析第27-30页
        1. 媒体改革浪潮与新媒体实践第27-28页
        2. 自媒体人与自媒体的兴起第28页
        3. 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第28-30页
三、微信新闻传播的现状第30-44页
    (一)微信新闻传播主体分析第30-36页
        1. 传统媒体专业新闻报道第31-34页
        2. 自媒体新闻生产与评论第34-35页
        3. 个人用户新闻生产第35-36页
    (二)微信新闻传播的主要类型第36-42页
        1. 微信公众号推送新闻第36-41页
        2. 微信朋友圈发布与分享新闻第41页
        3. 微信好友、微信群间的新闻传播第41-42页
    (三)微信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第42-44页
四、微信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44-51页
    (一)传播内容层面第44-49页
        1. 虚假新闻“圈层”传播,针对性误导公众第44-45页
        2. 内容抄袭,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第45-47页
        3. 情绪化的意见表达,代替新闻传播第47-48页
        4. 新闻“运营”现象泛滥,危害社会信任第48-49页
    (二)传播主体层面第49-51页
        1. 准入门槛低,传播主体良莠不齐第49-50页
        2. 内容竞争,传播主体“自我约束”弱第50-51页
五、微信新闻传播监管的必要性第51-56页
    (一)私人领域向“公”领域延伸第51-52页
    (二)负效应显著,亟需加强监管第52-54页
    (三)风险社会背景下,不确定性危害增加第54-56页
六、微信新闻传播监管实践与监管策略第56-74页
    (一)当下我国微信新闻传播的监管实践第56-63页
        1. 监管主体与方式第56-57页
        2. 监管的相关规定第57-61页
        3. 监管的效果与不足第61-63页
    (二)微信新闻传播监管的难点分析第63-66页
        1. 技术层面第63页
        2. 伦理层面第63-64页
        3. 利益层面第64-65页
        4. 当下监管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第65-66页
    (三)微信新闻传播的监管策略第66-74页
        1. 借助技术手段,降低监管难度第67-68页
        2. 明确微信运营商的监管主体地位与职责第68-69页
        3. 强化立法和以“约谈”为主的行政监管力度第69-71页
        4. 建立以传媒机构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机制第71-73页
        5. 鼓励用户建立“自治委员会”,参与监管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适应统计迭代在低剂量CT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胍盐离子液体对钢/铝和钢/铜摩擦副的摩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