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SBA-16负载金属簇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第12-38页
    1.1 介孔材料简介第12-13页
    1.2 介孔材料的分类第13-17页
        1.2.1 M41S系列介孔材料第13-14页
        1.2.2 SBA系列介孔材料第14-16页
        1.2.3 其他系列介孔材料第16-17页
    1.3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7-18页
        1.3.1 水热晶化合成法第17页
        1.3.2 微波辐射合成法第17-18页
        1.3.3 非水体系合成法第18页
        1.3.4 其他合成方法第18页
    1.4 介孔材料合成机理第18-21页
        1.4.1 液晶模板机理第19页
        1.4.2 协同作用机理第19-20页
        1.4.3 棒状自组装模型第20页
        1.4.4 电荷密度匹配机理第20-21页
    1.5 介孔材料功能化修饰第21-22页
    1.6 介孔材料的应用第22-26页
        1.6.1 酸催化反应第22-23页
        1.6.2 氧化还原反应第23-24页
        1.6.3 手性催化反应第24页
        1.6.4 吸附剂第24-25页
        1.6.5 药物载体第25-26页
        1.6.6 其他方面的应用第26页
    1.7 本研究选择的典型催化反应第26-27页
        1.7.1 醋酸甲酯羰基化反应第26页
        1.7.2 二氧化碳氧化乙苯脱氢反应第26-27页
    1.8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8-46页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第38-39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第38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38-39页
    2.2 样品的分析表征方法第39-41页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9页
        2.2.2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39-40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第40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40页
        2.2.5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0页
        2.2.6 NH_3-TPD分析第40页
        2.2.7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第40页
        2.2.8 元素分析(ICP-AES)表征第40-41页
    2.3 催化性能评价第41-46页
        2.3.1 SBA-16介孔分子筛固载RhCl(TPP)_3催化醋酸甲酯羰基化第41-43页
        2.3.2 VO_x/SBA-16介孔材料催化CO_2乙苯脱氢性能研究第43-46页
第三章 RhCl(TPP)_3/SBA-16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46-60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催化剂的制备第46-47页
        3.2.1 SBA-16载体的制备第46-47页
        3.2.2 负载型RhCl(TPP)_3/SBA-16的制备第47页
        3.2.3 均相RhCl(TPP)_3的制备第47页
    3.3 催化剂的表征第47-53页
        3.3.1 XRD分析第47-48页
        3.3.2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48-50页
        3.3.3 FT-IR分析第50页
        3.3.4 SEM表征第50-51页
        3.3.5 TEM表征第51-52页
        3.3.6 NH_3-TPD分析第52-53页
    3.4 催化反应条件的确定第53-55页
        3.4.1 活性组分铑负载量的影响第53-54页
        3.4.2 配体与活性组分摩尔比的影响第54页
        3.4.3 温度的影响第54-55页
        3.4.4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5页
    3.5 催化剂效果对比第55-56页
    3.6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第56-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四章 VO_x/SBA-16介孔材料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60-82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催化剂制备第60-62页
        4.2.1 SBA-16载体的制备第60页
        4.2.2 SBA-15载体的制备第60-61页
        4.2.3 MCM-41载体的制备第61页
        4.2.4 VO_x/SBA-16催化剂制备第61页
        4.2.5 VO_x/SBA-15催化剂制备第61-62页
        4.2.6 VO_x/MCM-41催化剂制备第62页
    4.3 催化剂的表征第62-75页
        4.3.1 XRD分析第62-66页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66-72页
        4.3.3 SEM表征第72页
        4.3.4 TEM表征第72-73页
        4.3.5 H_2-TPR分析第73-75页
    4.4 催化性能评价第75-78页
        4.4.1 负载量的影响第75-76页
        4.4.2 CO_2作用分析第76-77页
        4.4.3 催化剂寿命考察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5.1 论文总结第82页
    5.2 工作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英姓名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下一篇:中韩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对比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