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一. 引言 | 第9-21页 |
二.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 第21-54页 |
1. 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第21-29页 |
2. 孟子的性善论 | 第29-43页 |
3. 荀子的性恶论 | 第43-54页 |
三. 董仲舒论人性 | 第54-71页 |
1. 《深察名号》——“正名”之方法论 | 第55-58页 |
2. “性”、“心”、“民”之名理分析 | 第58-63页 |
3. 天人相副之性情说 | 第63-64页 |
4. “已善”、“未善”之辨——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的质疑 | 第64-67页 |
5. 董仲舒“人性论”之归向 | 第67-71页 |
四. 董仲舒之后的一般人性论 | 第71-91页 |
1. 汉儒论性 | 第71-79页 |
2. 略述宋儒的人性论 | 第79-91页 |
五. 继往与开来——董仲舒人性论的意义 | 第91-100页 |
1. 综合孟、荀——依托“正名”论孟子、荀子与董仲舒人性论之关系 | 第92-97页 |
2. 董仲舒人性论之影响与其价值评析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后记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