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 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1 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25-40页 |
2.1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5-28页 |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第25-27页 |
2.1.2 中国环境污染及空间差异研究 | 第27-28页 |
2.2 环境规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8-31页 |
2.2.1 环境规制理论的发展 | 第29页 |
2.2.2 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3 环境规制管理体制 | 第30-31页 |
2.3 环境规制的效应和效率研究 | 第31-35页 |
2.3.1 环境规制的微观效应 | 第31-32页 |
2.3.2 环境规制的宏观效应 | 第32-34页 |
2.3.3 环境规制和环境效率 | 第34-35页 |
2.4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和合作研究 | 第35-38页 |
2.4.1 地方政府竞争和环境规制 | 第35-37页 |
2.4.2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合作研究 | 第37-38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省际环境污染的综合测度及空间特征 | 第40-70页 |
3.1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 | 第40-43页 |
3.1.1 经济发展与水污染的关系 | 第40页 |
3.1.2 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 第40-43页 |
3.1.3 经济发展与固体废物污染的关系 | 第43页 |
3.2 省际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演进 | 第43-55页 |
3.2.1 水污染状况 | 第43-48页 |
3.2.2 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 第48页 |
3.2.3 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 第48-55页 |
3.3 省际环境污染综合水平的度量 | 第55-62页 |
3.3.1 环境污染综合水平测度指标的选择 | 第55页 |
3.3.2 环境污染综合水平测度的实证方法 | 第55-56页 |
3.3.3 数据和结果 | 第56-62页 |
3.4 省际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 | 第62-68页 |
3.4.1 环境污染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62-63页 |
3.4.2 环境污染的局部空间关联分析 | 第63-66页 |
3.4.3 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跃迁分析 | 第66-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中国环境规制的演进及省际空间特征 | 第70-91页 |
4.1 中国环境规制的历史演进 | 第70-72页 |
4.1.1 开始起步阶段(1972年—1992年) | 第70-71页 |
4.1.2 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2004年) | 第71页 |
4.1.3 全面深化阶段(2005年—至今) | 第71-72页 |
4.2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职责 | 第72-73页 |
4.2.1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 | 第72页 |
4.2.2 地方政府环境管理职责 | 第72-73页 |
4.3 环境规制工具在中国的实践 | 第73-77页 |
4.3.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实践 | 第74-75页 |
4.3.2 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的实践 | 第75-76页 |
4.3.3 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的实践 | 第76-77页 |
4.4 省际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 | 第77-85页 |
4.4.1 环境规制强度测度指标的选择 | 第77-79页 |
4.4.2 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的测度 | 第79-85页 |
4.5 省际环境规制强度的空间特征 | 第85-90页 |
4.5.1 环境规制强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85页 |
4.5.2 环境规制强度的局部空间关联分析 | 第85-86页 |
4.5.3 环境规制强度的空间动态跃迁分析 | 第86-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1-112页 |
5.1 模型设定 | 第91-93页 |
5.1.1 基本模型 | 第91页 |
5.1.2 空间计量模型 | 第91-92页 |
5.1.3 分析模型设定 | 第92-93页 |
5.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93-95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93页 |
5.2.2 指标选取 | 第93-95页 |
5.3 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检验 | 第95-103页 |
5.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95-99页 |
5.3.2 空间计量分析 | 第99-102页 |
5.3.3 实证结论 | 第102-103页 |
5.4 环境规制对具体污染物影响的空间计量检验 | 第103-111页 |
5.4.1 模型及数据 | 第103-104页 |
5.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104-105页 |
5.4.3 空间计量分析 | 第105-110页 |
5.4.4 实证结论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和合作 | 第112-134页 |
6.1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竞争机制的博弈分析 | 第112-118页 |
6.1.1 地方环境规制的效用函数分析 | 第113-114页 |
6.1.2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博弈分析 | 第114-118页 |
6.2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决策的空间计量检验 | 第118-123页 |
6.2.1 模型及数据 | 第118-120页 |
6.2.2 空间计量检验 | 第120-123页 |
6.2.3 实证结论 | 第123页 |
6.3 国外区域环境规制的经验 | 第123-127页 |
6.3.1 美国环境管理体制及区域环境规制实践 | 第123-126页 |
6.3.2 欧盟区域环境规制演进和经验 | 第126-127页 |
6.4 中国区域环境规制探索 | 第127-130页 |
6.4.1 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规制探索 | 第127-128页 |
6.4.2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 | 第128-129页 |
6.4.3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索 | 第129-130页 |
6.5 中国区域环境规制合作机制构建 | 第130-133页 |
6.5.1 当前区域环境规制的困境 | 第130-132页 |
6.5.2 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合作机制 | 第132-13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34-140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4-137页 |
7.2 政策启示及建议 | 第137-139页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