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锥度与层级特性的圆形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与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薄壁管耐撞性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薄壁管耐撞性优化设计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薄壁结构耐撞性研究与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耐撞性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2.2 近似模型的构建流程 | 第19-22页 |
2.2.1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2 Kriging响应面近似模型 | 第20-22页 |
2.3 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22-24页 |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综述 | 第22页 |
2.3.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双锥圆管在倾斜冲击下的耐撞性研究与优化 | 第26-60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3.1.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3.1.2 材料模型 | 第27-28页 |
3.1.3 有限元模型 | 第28-29页 |
3.2 单管与双管结构的有限元建模及实验验证 | 第29-31页 |
3.3 倾斜冲击下的能量吸收 | 第31-32页 |
3.4 倾斜冲击下薄壁结构的承载力特性 | 第32-39页 |
3.4.1 轴向冲击下的承载力特性 | 第33-34页 |
3.4.2 10° 特征冲击角下的承载力特性 | 第34-35页 |
3.4.3 20°特征冲击角下的承载力特性 | 第35-37页 |
3.4.4 30°特征冲击角下的承载力特性 | 第37-39页 |
3.5 内、外锥角的耐撞性参数研究 | 第39-45页 |
3.5.1 内、外锥角对吸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内、外锥角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 第41-45页 |
3.6 厚度的耐撞性参数研究 | 第45-49页 |
3.7 双锥圆管的多目标优化 | 第49-56页 |
3.7.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定义 | 第49-50页 |
3.7.2 优化设计流程 | 第50-52页 |
3.7.3 单一冲击角度下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3.7.4 多冲击角度下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8 案例研究:双锥圆管在整车碰撞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3.9 本章小节 | 第58-60页 |
第4章 层级圆形薄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与优化设计 | 第60-80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4.2 四胞多层级圆管的有限元实验验证 | 第63-64页 |
4.3 四胞多层级圆管的耐撞性分析 | 第64-73页 |
4.3.1 四胞多层级圆管的能量吸收 | 第64-66页 |
4.3.2 四胞多层级圆管的碰撞力特性 | 第66-70页 |
4.3.3 四胞多层级圆管的承载特性 | 第70-73页 |
4.4 二阶四胞多层级圆管的多目标优化 | 第73-78页 |
4.4.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定义 | 第74页 |
4.4.2 优化设计流程 | 第74-76页 |
4.4.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