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2-26页 |
1.1 丝状真菌的网络调控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丝状真菌概况 | 第12-14页 |
1.1.2 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调控途径 | 第14-16页 |
1.1.3 丝状真菌的菌丝发育与分子调控 | 第16-17页 |
1.1.4 丝状真菌的应激调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Velvet复合体 | 第19-20页 |
1.3 veA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veA调控丝状真菌菌丝发育和繁殖 | 第20-21页 |
1.3.2 veA调控丝状真菌次级代谢过程 | 第21页 |
1.3.3 veA调控丝状真菌的应激反应 | 第21-22页 |
1.3.4 veA调控作用受光照影响 | 第22页 |
1.4 橘青霉的分子调控研究与本课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1.4.1 橘青霉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2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3-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1.3 抗生素 | 第27-28页 |
2.1.4 所用引物 | 第28-29页 |
2.1.5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菌种培养条件 | 第29-31页 |
2.2.2 质粒提取 | 第31页 |
2.2.3 酶切、连接 | 第31页 |
2.2.4 转化及转化子验证 | 第31-33页 |
2.2.5 转化子菌落形态观察 | 第33页 |
2.2.6 转化子菌丝发育观察 | 第33页 |
2.2.7 孢子计数 | 第33-34页 |
2.2.8 橘青霉DNA提取 | 第34页 |
2.2.9 RNA提取、纯化和质量检测 | 第34-36页 |
2.2.10 RT-qPCR分析 | 第36-37页 |
2.2.11 转化子发酵及美伐他汀的HPLC检测 | 第37页 |
2.2.12 序列分析工具及结果统计学分析 | 第37-38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56页 |
3.1 ve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38-40页 |
3.1.1 过表达载体pGiHTGi-veA的构建 | 第38-39页 |
3.1.2 veA过表达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40页 |
3.2 橘青霉veA过表达菌株veA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40-41页 |
3.2.1 橘青霉中veA过表达后veA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40-41页 |
3.2.2 光照对veA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41页 |
3.3 veA对橘青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1 veA对橘青霉菌落形态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veA对橘青霉无性繁殖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无性繁殖相关基因abaA基因和brlA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 | 第45-47页 |
3.4 veA对橘青霉体内美伐他汀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1 veA过表达对橘青霉发酵菌体干重及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美伐他汀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第48-50页 |
3.5 veA影响橘青霉对外界压力的耐受 | 第50-56页 |
3.5.1 外界压力对橘青霉WT菌株和OE::veA菌株菌落的影响 | 第50-53页 |
3.5.2 veA调控橘青霉耐受H_2O_2的分子机制 | 第53-55页 |
3.5.3 Kcl中和veA对橘青霉分生孢子的负调控 | 第55-5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6-60页 |
4.1 光照促进橘青霉veA基因的表达 | 第56页 |
4.2 橘青霉veA基因负调控分生孢子的形成 | 第56-57页 |
4.3 橘青霉中veA基因调控美伐他汀生物合成过程 | 第57-58页 |
4.4 橘青霉中veA基因参与渗透压等耐受调控 | 第58-6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页 |
5.2 创新点 | 第60页 |
5.3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奖励情况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