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国内外大麦种质资源研究概况第11-12页
        1.1.1 大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第11-12页
        1.1.2 大麦种质资源的引种第12页
    1.2 大麦农艺性状的研究第12-14页
        1.2.1 株高第12-13页
        1.2.2 千粒重第13页
        1.2.3 其他农艺性状第13-14页
    1.3 遗传图谱的绘制与基因定位第14-15页
    1.4 大麦的经济价值第15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2.1 试验材料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1 试验设计第17页
        2.2.2 田间试验数据测定第17页
        2.2.3 数据统计分析第17-1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9-38页
    3.1 引进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第19-26页
        3.1.1 引进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第19-20页
        3.1.2 引进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第20-25页
        3.1.3 小结第25-26页
    3.2 不同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6-29页
        3.2.1 不同棱型栽培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6-27页
        3.2.2 不同群体野生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7-28页
        3.2.3 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8-29页
    3.3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9-33页
        3.3.1 二棱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29-30页
        3.3.2 六棱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30-31页
        3.3.3 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1-32页
        3.3.4 小结第32-33页
    3.4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33-38页
        3.4.1 二棱大麦种质材料主成分分析第33-34页
        3.4.2 六棱大麦种质材料主成分分析第34-35页
        3.4.3 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第35-36页
        3.4.4 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38-41页
    4.1 讨论第38-40页
        4.1.1 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和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比较第38页
        4.1.2 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和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统计学分析比较第38-40页
    4.2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第44-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上的多策略演化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面向数字系统芯片级自修复的胚胎硬件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