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国内外大麦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1 大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11-12页 |
1.1.2 大麦种质资源的引种 | 第12页 |
1.2 大麦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株高 | 第12-13页 |
1.2.2 千粒重 | 第13页 |
1.2.3 其他农艺性状 | 第13-14页 |
1.3 遗传图谱的绘制与基因定位 | 第14-15页 |
1.4 大麦的经济价值 | 第15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2.2 田间试验数据测定 | 第17页 |
2.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38页 |
3.1 引进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第19-26页 |
3.1.1 引进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 | 第19-20页 |
3.1.2 引进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 第20-25页 |
3.1.3 小结 | 第25-26页 |
3.2 不同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6-29页 |
3.2.1 不同棱型栽培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3.2.2 不同群体野生大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3.2.3 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3.3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3页 |
3.3.1 二棱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六棱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3.3.3 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4 小结 | 第32-33页 |
3.4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3-38页 |
3.4.1 二棱大麦种质材料主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3.4.2 六棱大麦种质材料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3.4.3 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 | 第35-36页 |
3.4.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8-41页 |
4.1 讨论 | 第38-40页 |
4.1.1 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和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38页 |
4.1.2 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和野生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统计学分析比较 | 第38-40页 |
4.2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