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8-10页 |
第2章 盗窃罪中扒窃行为概述 | 第10-17页 |
2.1 扒窃行为的内涵 | 第10-12页 |
2.1.1 扒窃的定义 | 第10-11页 |
2.1.2 扒窃行为的特征 | 第11-12页 |
2.2 扒窃的立法过程 | 第12-14页 |
2.3 扒窃行为的入刑依据 | 第14-17页 |
2.3.1 扒窃行为的法益侵犯性 | 第14-15页 |
2.3.2 扒窃行为分子的主观恶性 | 第15-16页 |
2.3.3 扒窃行为入刑能够体现刑法目的与实现刑法功能 | 第16-17页 |
第3章 盗窃罪中扒窃行为的争议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17-24页 |
3.1 盗窃罪中扒窃行为的争议问题 | 第17-20页 |
3.1.1 扒窃行为发生场所的争议 | 第17-18页 |
3.1.2 扒窃行为对象“随身携带”的认识分歧 | 第18-19页 |
3.1.3 扒窃行为犯罪形态的争论 | 第19-20页 |
3.2 盗窃罪中扒窃行为存在争议问题的原因 | 第20-24页 |
3.2.1 扒窃行为入刑的立法缺陷 | 第20-22页 |
3.2.2 扒窃行为司法适用标准不一 | 第22-24页 |
第4章 完善盗窃罪中扒窃行为的建议 | 第24-29页 |
4.1 完善扒窃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24-26页 |
4.1.1 灵活界定“公共场所” | 第24页 |
4.1.2 完善“随身携带”的要素 | 第24-25页 |
4.1.3 强化扒窃行为属于结果犯的立场 | 第25-26页 |
4.2 扒窃行为入刑的立法完善 | 第26-29页 |
4.2.1 明确扒窃行为入刑的限定条件 | 第26-27页 |
4.2.2 建构行政与刑法两种处罚方式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后记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