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2 普惠金融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普惠金融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0-22页 |
2.3 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2页 |
3.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3.1.1 萌芽阶段(20 世纪90年代~2005 年) | 第23页 |
3.1.2 形成阶段(2005 年~2010 年) | 第23-24页 |
3.1.3 深化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24页 |
3.2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成绩与进步 | 第24-26页 |
3.2.1 金融市场日趋多元化 | 第24页 |
3.2.2 金融服务规模日趋扩大 | 第24-25页 |
3.2.3 金融服务效率逐步提升 | 第25页 |
3.2.4 金融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 第25-26页 |
3.3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6-30页 |
3.3.1 需求层面 | 第26-28页 |
3.3.2 供给层面 | 第28-30页 |
3.3.3 政策与制度环境层面 | 第30页 |
3.4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第4章 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2-41页 |
4.1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4.1.1 美国完善的法制体系 | 第32页 |
4.1.2 日本合作性普惠金融体系 | 第32-33页 |
4.2 欠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 第33-37页 |
4.2.1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 | 第33-34页 |
4.2.2 俄罗斯金融知识普及计划 | 第34-35页 |
4.2.3 巴西无网点银行 | 第35页 |
4.2.4 科特迪瓦储蓄银行 | 第35-36页 |
4.2.5 肯尼亚手机银行 | 第36-37页 |
4.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 | 第37-41页 |
4.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述 | 第37-38页 |
4.3.2 完善的网点覆盖体系 | 第38页 |
4.3.3 完善的电子金融服务体系 | 第38-39页 |
4.3.4 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机制 | 第39-41页 |
第5章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5.1 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 | 第41页 |
5.2 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5.2.1 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3页 |
5.2.2 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 第43-45页 |
5.2.3 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 | 第45-46页 |
5.2.4 完善普惠金融教育体系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