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0页 |
第二章 混沌现象及负阻效应 | 第20-34页 |
2.1 什么是混沌 | 第20-25页 |
2.1.1 混沌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混沌的起源和发展 | 第21-22页 |
2.1.3 混沌的性质 | 第22-25页 |
2.2 混沌电路的实现 | 第25-28页 |
2.3 负阻效应 | 第28-30页 |
2.3.1 负阻效应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2.3.2 负阻效应产生的方式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经典Colpitts混沌电路模型及负阻分析 | 第34-50页 |
3.1 经典Colpitts混沌振荡器 | 第34-41页 |
3.1.1 电路结构模型及状态方程 | 第35-38页 |
3.1.2 归一化模型的仿真验证及讨论 | 第38-40页 |
3.1.3 经典Colpitts混沌振荡器的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3.2 Colpitts混沌振荡器的负阻分析 | 第41-46页 |
3.2.1 理想模型负阻分析 | 第41-43页 |
3.2.2 考虑寄生效应的负阻分析 | 第43-45页 |
3.2.3 寄生电容对Colpitts混沌振荡器负阻的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利用双电感负阻提升技术设计超宽带混沌电路 | 第50-72页 |
4.1 振荡器中的双电感负阻提升技术 | 第50-58页 |
4.1.1 Colpitts双电感振荡器负阻模型 | 第51-55页 |
4.1.2 负阻计算 | 第55-58页 |
4.2 双电感负阻提升技术在混沌电路中的应用 | 第58-65页 |
4.2.1 具有双电感的混沌电路的设计 | 第58-59页 |
4.2.2 双电感比值的优化仿真验证 | 第59-61页 |
4.2.3 混沌振荡频率的仿真验证 | 第61-65页 |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4.3.1 频谱测试与分析 | 第65-68页 |
4.3.2 振荡环路功耗测试分析 | 第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利用两级负阻提升结构设计超宽带混沌电路 | 第72-94页 |
5.1 负阻提升的两级Colpitts振荡电路 | 第72-76页 |
5.1.1 负阻理论推导 | 第72-74页 |
5.1.2 通用负阻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5.2 负阻提升的两级混沌电路 | 第76-78页 |
5.2.1 两级混沌电路的设计 | 第76页 |
5.2.2 非线性混沌模型 | 第76-78页 |
5.3 具有双电感的两级Colpitts混沌电路 | 第78-85页 |
5.3.1 电路设计 | 第78-79页 |
5.3.2 双电感比值的优化仿真验证 | 第79-81页 |
5.3.3 混沌振荡频率的仿真验证 | 第81-85页 |
5.4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89页 |
5.4.1 基于BFG520的板级电路测试 | 第85-87页 |
5.4.2 基于砷化镓工艺的芯片级电路测试 | 第87-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六章 差分结构超宽带微波混沌电路的设计 | 第94-116页 |
6.1 差分结构混沌电路 | 第94-98页 |
6.1.1 差分混沌电路设计 | 第94-95页 |
6.1.2 非线性混沌模型 | 第95-98页 |
6.1.3 半边电路的非线性模型和负阻模型 | 第98页 |
6.2 稳定性分析 | 第98-101页 |
6.3 仿真分析 | 第101-104页 |
6.3.1 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101-103页 |
6.3.2 频谱仿真 | 第103-104页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104-113页 |
6.4.1 基于BFG520的混沌电路实现 | 第104-106页 |
6.4.2 从振荡到混沌状态的控制实验 | 第106-108页 |
6.4.3 最高混沌振荡频率的实现 | 第108-111页 |
6.4.4 稳定性测试分析 | 第111-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6-120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17-118页 |
7.3 未来展望 | 第11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