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基础地质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石油地质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17页 |
1.6 预期达到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4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8-19页 |
2.2 构造及沉积演化 | 第19-20页 |
2.3 研究区三叠系地层 | 第20-22页 |
2.4 川东北地区嘉陵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22-24页 |
第3章 剖面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 第24-38页 |
3.1 宣汉百里峡剖面概况 | 第24-27页 |
3.1.1 剖面位置 | 第24页 |
3.1.2 剖面野外特征 | 第24-27页 |
3.2 碳酸盐岩矿物学特征 | 第27-31页 |
3.2.1 矿物组成 | 第27页 |
3.2.2 碳酸盐矿物 | 第27-30页 |
3.2.3 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 第30-31页 |
3.3 岩石学特征 | 第31-38页 |
3.3.1 碳酸盐岩的分类、命名; | 第31-33页 |
3.3.2 结构及分类 | 第33-38页 |
第4章 成岩作用 | 第38-48页 |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环境分析 | 第38-45页 |
4.1.1 泥晶化作用 | 第38-39页 |
4.1.2 胶结作用 | 第39-41页 |
4.1.3 新生变形作用 | 第41页 |
4.1.4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1-42页 |
4.1.5 溶解作用 | 第42-43页 |
4.1.6 白云化作用 | 第43-45页 |
4.2 成岩环境和成岩阶段划分 | 第45-48页 |
第5章 蠕虫状灰岩及成因 | 第48-56页 |
5.1 宣汉百里峡嘉陵江组蠕虫状灰岩的微观特征 | 第48-50页 |
5.2 蠕虫状灰岩的成因探讨 | 第50-56页 |
5.2.1 前人研究成果 | 第50页 |
5.2.2 蠕虫状灰岩成因分类探讨 | 第50-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