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1.1 园艺博览会 | 第10-14页 |
1.1.2 植物群落研究 | 第14页 |
1.1.3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15页 |
1.2.2 江苏省园博园建设概况 | 第15-16页 |
1.2.3 所调查三个园博园概况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园博园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19-47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1 调查范围 | 第19页 |
2.1.2 调查方法与样地选择 | 第19-21页 |
2.1.3 数据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2 园博园植物群落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45页 |
2.2.1 园博园植物种类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2.2.2 园博园植物类型组成分析 | 第24-29页 |
2.2.3 园博园植物季相结构分析 | 第29-37页 |
2.2.4 园博园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第37-43页 |
2.2.5 园博园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3-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SBE法的园博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 第47-5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3.1.1 评价对象 | 第47-49页 |
3.1.2 评判者 | 第49页 |
3.1.3 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BIB-LCJ法的园博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 第55-6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5页 |
4.1.1 评判者 | 第55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55页 |
4.1.3 Z值的计算 | 第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园博园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 | 第60-75页 |
5.1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5.2 优秀群落经典案例分析 | 第61-73页 |
5.2.1 入口型群落 | 第61-67页 |
5.2.2 道路型群落 | 第67-73页 |
5.3 园博园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 第73-74页 |
5.3.1 文化型 | 第73页 |
5.3.2 游憩型 | 第73页 |
5.3.3 观赏型 | 第73-74页 |
5.3.4 保健型 | 第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园博园植物景观特色与优化建议 | 第75-81页 |
6.1 园博园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75-77页 |
6.1.1 植物设计突出“五性” | 第75页 |
6.1.2 植物景观变化万千 | 第75-76页 |
6.1.3 展园主题特色鲜明 | 第76页 |
6.1.4 时令草花添姿增彩 | 第76-77页 |
6.1.5 造型植物点缀装饰 | 第77页 |
6.2 园博园植物景观不足 | 第77-79页 |
6.2.1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 第77-78页 |
6.2.2 植物应用重复度高 | 第78页 |
6.2.3 常绿落叶比例失衡 | 第78页 |
6.2.4 维护管理工作薄弱 | 第78-79页 |
6.3 园博园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 第79-80页 |
6.3.1 加大园林植物应用 | 第79页 |
6.3.2 增强区域景观特色 | 第79页 |
6.3.3 协调常绿落叶比例 | 第79页 |
6.3.4 加强日常养护管理 | 第79-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页 |
7.2 讨论 | 第81-83页 |
7.2.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1-82页 |
7.2.2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1:所调查三个园博园主要植物名录表 | 第87-102页 |
附录 2:用SBE法和BIB-LCJ法评价的50个取样地春夏秋三季照片 | 第102-112页 |
附录 3:江苏省园博会植物群落SBE评价问卷 | 第112-113页 |
附录 4:BIB-LCJ设计表 | 第113-114页 |
附录 5:江苏省园博会植物群落BIB-LCJ评价问卷 | 第114-115页 |
图表来源说明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