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8页 |
| 1.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8页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8-9页 |
| 1.3 中医症候量化分级 | 第9-11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2.1 观察方法 | 第11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11-13页 |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3页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 2.5 不良事件 | 第14页 |
| 2.6 病例随访 | 第14页 |
| 2.7 数据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 2.8 意外情况处理 | 第15页 |
| 3.研究结果 | 第15-17页 |
| 3.1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 | 第15-17页 |
| 3.2 安全指标观察 | 第17页 |
| 4.随访 | 第17页 |
| 5.疗效分析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26页 |
| 1.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8-19页 |
| 1.1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1.2 中医药辩证治疗 | 第19页 |
| 2.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9-21页 |
| 2.1 病因病机 | 第20页 |
| 2.2 西医治疗 | 第20-21页 |
| 3.抑木扶土膏配合推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机理分析 | 第21-26页 |
| 3.1 膏摩中推拿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 3.2 推拿取穴的方义 | 第23页 |
| 3.3 抑木扶土膏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23-24页 |
| 3.4 膏摩的作用机理 | 第24-26页 |
| 结语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 综述 | 第29-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附录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发表论文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