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图书馆、档案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舒适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6页
        1.3.1 建筑舒适性第15-16页
        1.3.2 图书馆建筑的舒适性第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第17-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2 论文结构第18-19页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19-20页
        1.6.1 研究创新点第19页
        1.6.2 研究难点第19-2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20-30页
    2.1 文献综述第20-25页
        2.1.1 国外图书馆建筑的舒适性研究第20-21页
        2.1.2 国内图书馆建筑的舒适性研究第21-24页
        2.1.3 研究现状述评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30页
        2.2.1 环境心理学第25-28页
        2.2.2 人体工程学第28页
        2.2.3 需求理论第28-30页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理论分析第30-55页
    3.1 高校图书馆使用者的特质及行为分析第30-31页
        3.1.1 使用者的特质第30页
        3.1.2 使用者的行为分析第30-31页
    3.2 影响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因素分析第31-34页
        3.2.1 生理需求第31-32页
        3.2.2 心理需求第32-34页
    3.3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构成内容第34-35页
    3.4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构成分析第35-55页
        3.4.1 高校图书馆建筑功能性与舒适性的关系第35-37页
        3.4.2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构成分析第37-54页
        3.4.3 办公环境舒适性的构成分析第54-55页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用户调研与分析第55-82页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55页
    4.2 调研对象概况第55-59页
        4.2.1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第55-56页
        4.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将军路校区)第56-57页
        4.2.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第57页
        4.2.4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浦口校区)第57-58页
        4.2.5 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第58-59页
    4.3 研究结果及分析第59-77页
        4.3.1 基本信息第59-60页
        4.3.2 光环境第60-63页
        4.3.3 声环境第63-66页
        4.3.4 热环境第66-68页
        4.3.5 空气品质第68页
        4.3.6 桌椅第68-72页
        4.3.7 色彩设计第72-74页
        4.3.8 个人研究室和团体讨论空间第74-75页
        4.3.9 文化氛围和休闲场所第75-76页
        4.3.10 生态绿化第76-77页
    4.4 馆员访谈及分析第77-80页
        4.4.1 基本资料第77页
        4.4.2 光环境第77-78页
        4.4.3 声环境第78页
        4.4.4 热环境第78页
        4.4.5 空气品质第78页
        4.4.6 色彩设计第78页
        4.4.7 桌椅等家具第78-79页
        4.4.8 绿化情况第79页
        4.4.9 私密性要求第79页
        4.4.10 休闲场所第79页
        4.4.11 舒适性建设第79-80页
    4.5 综合分析第80-82页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建设原则和策略第82-87页
    5.1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建设原则第82-84页
        5.1.1 整体性原则第82页
        5.1.2 以人为本原则第82页
        5.1.3 多元性原则第82-83页
        5.1.4 文化艺术性原则第83页
        5.1.5 生态性原则第83-84页
    5.2 高校图书馆建筑舒适性的建设策略第84-87页
        5.2.1 整体设计策略第84页
        5.2.2 关注人的设计策略第84-85页
        5.2.3 细节设计策略第85-86页
        5.2.4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设计策略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附录第93-103页
作者简介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XD2型八轴机车故障数据分析与诊断
下一篇:基于TCN的钢轨打磨车牵引动车网络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