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路线 | 第18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贫困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1 贫困的概念和划分 | 第20-21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贫困的划分 | 第21页 |
2.2 贫困线的确定及测量标准 | 第21-24页 |
2.2.1 贫困线及其确定方法 | 第21-22页 |
2.2.2 贫困线的测量 | 第22-24页 |
3 新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现状及趋势 | 第24-34页 |
3.1 中国城镇新贫困人口的规模及构成 | 第24-26页 |
3.2 中国城镇新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 | 第26-29页 |
3.3 中国城镇新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 | 第29-32页 |
3.3.1 物质生活状况 | 第29-30页 |
3.3.2 非物质生活状况 | 第30-32页 |
3.4 中国新城镇贫困的演变趋势 | 第32-34页 |
4 新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城镇贫困的内生因素分析 | 第34-43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 第34-36页 |
4.1.1 变量选取 | 第34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4.2 实证研究 | 第36-42页 |
4.2.1 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36-37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37页 |
4.2.3 模型设定 | 第37-38页 |
4.2.4 AR根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第38-39页 |
4.2.5 最优滞后阶数判定 | 第39页 |
4.2.6 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2.7 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 VAR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 新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城镇贫困的外生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5.1 社会经济制度对城镇贫困的影响分析 | 第43-45页 |
5.1.1 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43-44页 |
5.1.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剧了城镇贫困 | 第44-45页 |
5.2 家庭及个人原因对城镇贫困的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5.3 生态环境对城镇贫困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6 国际城镇反贫困的经验及启示 | 第48-54页 |
6.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困模式 | 第48-51页 |
6.1.1 美国的反贫困政策 | 第49-50页 |
6.1.2 欧洲的反贫困政策 | 第50-51页 |
6.1.3 台湾的反贫困政策 | 第51页 |
6.2 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模式 | 第51-53页 |
6.2.1 先增长后分配模式 | 第52页 |
6.2.2 公平增长的反贫困模式 | 第52-53页 |
6.3 对我国城镇反贫困的启示 | 第53-54页 |
7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7.1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适应经济新常态 | 第54-55页 |
7.2 缩小收入差距,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 第55-56页 |
7.2.1 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55页 |
7.2.2 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 第55页 |
7.2.3 加大反腐的力度,创造公平的环境 | 第55-56页 |
7.3 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56页 |
7.4 完善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制度 | 第56-57页 |
7.5 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减少失业人口 | 第57页 |
7.6 大力发展教育,开发城镇人口的人力资源 | 第57-58页 |
7.7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将绿色发展与减贫融为一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