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铋系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铋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研究近况 | 第12-13页 |
1.2.2 铋的卤氧化物的研究近况 | 第13页 |
1.2.3 铋的含氧酸盐的研究近况 | 第13-14页 |
1.3 硼酸盐光催化材料 | 第14页 |
1.4 光催化降解的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1.5 改善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途径 | 第16-18页 |
1.5.1 金属与非金属掺杂 | 第16-17页 |
1.5.2 半导体的复合 | 第17页 |
1.5.3 控制样品晶粒尺寸和比表面积 | 第17-18页 |
1.5.4 增大载流子的输运效率 | 第18页 |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21-25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3 材料性能表征方法和测试 | 第22-25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谱(XRD) | 第22-2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3页 |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谱 | 第23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谱(XPS) | 第23页 |
2.3.5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活性和效率测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Bi_(2-x)Pb_xO_2(BO_2OH)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5-37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Bi_(2-x)Pb_xO_2(BO_2OH)纳米球的制备 | 第26-27页 |
3.3 Bi_(2-x)Pb_xO_2(BO_2OH)纳米球的表征分析 | 第27-29页 |
3.4 Bi_(2-x)Pb_xO_2(BO_2OH)纳米球的光催化性能和机理研究 | 第29-33页 |
3.5 硼酸氧铋和经铅修饰的硼酸氧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33-36页 |
3.5.1 建模与结构优化 | 第34-35页 |
3.5.2 能带结构与态密度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的制备 | 第38页 |
4.3 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的表征分析 | 第38-40页 |
4.4 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 | 第40-43页 |
4.5 碱性制备条件对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形貌和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4.6 Bi_2O_2(BO_2OH)/BiOIO_3异质结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5-4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5.1 结论 | 第49-51页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1页 |
5.3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