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H+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1页 |
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 | 第12-13页 |
1.1 痔的病名沿革 | 第12页 |
1.2 痔病因病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3页 |
2.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第13-15页 |
2.1 概念的沿革 | 第13-14页 |
2.2 痔的发病学说 | 第14-15页 |
3. 痔的治疗 | 第15-21页 |
3.1 古今治疗痔病的历史沿革 | 第15页 |
3.2 痔病的治疗现状 | 第15-17页 |
3.3 手术治疗 | 第17-21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1.1 一般材料 | 第21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21-22页 |
2. 治疗方法 | 第22-24页 |
2.1 材料 | 第22页 |
2.2 手术方法 | 第22-23页 |
2.3 术后一般处理及治疗 | 第23-24页 |
3. 观察方法 | 第24页 |
3.1 一般观察指标 | 第24页 |
3.2 疗效性指标 | 第24页 |
3.3 疗效观察时间 | 第24页 |
4. 疗效评定和评分标准 | 第24-27页 |
4.1 总有效率 | 第24-25页 |
4.2 术后随访复发率分为四级 | 第25页 |
4.3 主症疗效 | 第25-26页 |
4.4 安全性的观测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4.5 严重不良事件观察指标 | 第27页 |
5.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6. 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6.1 基本资料比较 | 第27-28页 |
6.2 总有效率 | 第28-29页 |
6.3 术后疼痛指标及出血指标 | 第29-30页 |
6.4 术后并发症 | 第30-33页 |
7.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7.1 术后尿潴留发生情况分析 | 第33页 |
7.2 术后大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7.3 术后疼痛及血肿发生情况分析 | 第34页 |
7.4 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 第34页 |
7.5 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5-39页 |
1. 痔病的现状 | 第35页 |
2. RPH与外科治疗混合痔的机理研究 | 第35-37页 |
2.1 RPH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2.2 RPH治疗痔病的作用机理 | 第36页 |
2.3 RPH治疗痔病的优势 | 第36-37页 |
3. 吻合器与外科治疗混合痔的机理研究 | 第37页 |
3.1 吻合器治疗混合痔的作用机理 | 第37页 |
3.2 吻合器治疗混合痔的优势 | 第37页 |
4. RPH治疗痔疮思考与展望 | 第37-38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