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文化自觉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8-11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9-10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四、研究创新和难点 | 第12-13页 |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12页 |
| (二)研究难点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自觉的主要原因 | 第13-20页 |
| 一、国民革命失败的反思总结 | 第13-14页 |
| (一)革命营垒发生变化 | 第13-14页 |
| (二)树立一面工农大旗 | 第14页 |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探索 | 第14-16页 |
| (一)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 第15页 |
| (二)参与和指导苏维埃文化建设 | 第15-16页 |
| 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借鉴 | 第16-20页 |
| (一)湖湘文化的熏陶 | 第17页 |
| (二)五四文化的洗礼 | 第17-18页 |
| (三)马列主义的指导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自觉的主要内容 | 第20-31页 |
| 一、反思中西文化 | 第20-21页 |
| (一)封建文化束缚人民思想 | 第20页 |
| (二)资本主义文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 第20-21页 |
| 二、构建新文化,建设苏维埃文化 | 第21-27页 |
| (一)苏维埃文化的提出 | 第22-23页 |
| (二)苏维埃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 第23-25页 |
| (三)苏维埃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四)苏维埃文化的成就 | 第26-27页 |
| 三、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关系 | 第27-31页 |
| (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 第27-28页 |
| (二)辩证地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 第28-29页 |
| (三)借鉴苏联文化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自觉的基本特征 | 第31-36页 |
| 一、强调文化的阶级性 | 第31-32页 |
| (一)以阶级划分文化性质 | 第31页 |
| (二)文化教育强调阶级性 | 第31-32页 |
| 二、突出文化的功能性 | 第32-33页 |
| (一)文化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 | 第32-33页 |
| (二)文化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 第33页 |
| 三、体现鲜明的实践性 | 第33-36页 |
| (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的文化自觉 | 第34页 |
| (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推动了毛泽东文化自觉的发展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 第36-43页 |
| 一、探索新文化的伟大尝试 | 第36-38页 |
| (一)形成了崭新的文化形态 | 第36-37页 |
| (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 | 第37-38页 |
| 二、革命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 第38-40页 |
| (一)抵制党内教条主义错误 | 第38-39页 |
| (二)维护苏区的稳定和发展 | 第39-40页 |
| 三、当代文化建设的有益借鉴 | 第40-43页 |
| (一)树立科学的中西文化观 | 第40-41页 |
| (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41页 |
| (三)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 第41页 |
| (四)努力推动文化的创新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