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1.1 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及主要问题 | 第14-18页 |
1.2 用于白光LED的红光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2.1 红光荧光材料研究进展概述 | 第18-19页 |
1.2.2 Eu~(2+)激活的红光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3 Eu~(3+)激活的红光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30页 |
1.3.1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3 创新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4页 |
第二章 固体发光及照明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验技术基础 | 第44-66页 |
2.1 分立中心发光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44-53页 |
2.1.1 发光的定义及分类 | 第44-45页 |
2.1.2 分立中心的光致发光物理过程 | 第45-46页 |
2.1.3 发光位形坐标 | 第46-47页 |
2.1.4 激发和发射光谱及斯托克斯位移 | 第47-49页 |
2.1.5 荧光的温度淬灭效应 | 第49页 |
2.1.6 能量传递理论 | 第49-52页 |
2.1.7 荧光的浓度淬灭效应 | 第52页 |
2.1.8 发光中涉及的晶体场理论 | 第52-53页 |
2.2 稀土离子发光中心的荧光跃迁规律 | 第53-57页 |
2.2.1 稀土元素电子结构 | 第53-54页 |
2.2.2 稀土f-f跃迁发光及其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2.2.3 稀土f-d跃迁发光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57页 |
2.3 照明相关的色度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57-60页 |
2.3.1 CIE色度系统 | 第57-58页 |
2.3.2 光源的显色指数 | 第58-59页 |
2.3.3 光源的色温 | 第59-60页 |
2.4 荧光材料制备及表征 | 第60-64页 |
2.4.1 材料制备—固相反应原理及步骤 | 第60-61页 |
2.4.2 材料表征方法及仪器设备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章 Eu~(3+)激活Sr_3WO_6红光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质—电荷补偿剂掺杂浓度对Eu~(3+)红光发射强度的影响 | 第66-82页 |
3.1 材料制备及测试 | 第67-68页 |
3.1.1 材料制备 | 第67页 |
3.1.2 测试与表征 | 第67-6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3.2.1 Sr_3WO_6:Eu~(3+)样品的物相及结构 | 第68-70页 |
3.2.2 Sr_3WO_6:Eu~(3+)样品荧光性质 | 第70-71页 |
3.2.3 电荷补偿剂Li~+、Na~+、K~+对Sr_3WO_6:Eu~(3+)发光影响 | 第71-73页 |
3.2.4 Sr_3WO_6:Eu~(3+)发光的浓度淬灭效应 | 第73-75页 |
3.2.5 不同掺杂浓度下Sr_3WO_6:K~+,Eu~(3+)发光增强的不同物理机制分析 | 第75-77页 |
3.2.6 Sr_3WO_6:Eu~(3+)与商用红光荧光粉Y_2O_2S:Eu~(3+)发光性能对比 | 第77-78页 |
3.3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四章 K共掺杂Ca_3WO_6:Eu~(3+)的发光性质—掺杂离子与取代离子差异对结构对称性及Eu~(3+)发光性质影响 | 第82-98页 |
4.1 材料制备及测试 | 第83-84页 |
4.1.1 材料制备 | 第83页 |
4.1.2 测试与表征 | 第83页 |
4.1.3 理论计算 | 第83-8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4.2.1 Ca_3WO_6:Eu~(3+)样品物相及结构 | 第84-85页 |
4.2.2 M_3WO_6:Eu~(3+)(M=Ca,Sr,Ba)发光性质比较 | 第85-86页 |
4.2.3 Ca_3WO_6:Eu~(3+)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86-87页 |
4.2.4 电荷补偿剂Li~+、Na~+、K~+对Ca_3WO_6:Eu发光影响 | 第87-88页 |
4.2.5 K~+对Ca_3WO_6:Eu~(3+)取代格位对称性及发光性质影响 | 第88-89页 |
4.2.6 拉曼和理论计算对Ca_3WO_6:Eu~(3+)取代格位分析 | 第89-92页 |
4.2.7 Ca_3WO_6:Eu~(3+)发光的浓度淬灭效应 | 第92-93页 |
4.2.8 Ca_3WO_6:Eu~(3+)发光的效率 | 第93-94页 |
4.3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五章 S~(2-)掺杂Ca_3SiO_4Cl_2:Eu~(2+)的发光性质—Eu~(2+)激活氧化物红光荧光材料的开发 | 第98-116页 |
5.1 材料制备及测试 | 第99页 |
5.1.1 材料制备 | 第99页 |
5.1.2 测试与表征 | 第9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2页 |
5.2.1 S~(2-)掺杂HTP-Ca_3SiO_4Cl_2:Eu~(2+)物相及结构 | 第99-101页 |
5.2.2 HTP-Ca_3SiO_4Cl_2:Eu~(2+)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101-102页 |
5.2.3 S~(2-)掺杂对Ca_3SiO_4Cl_2:Eu~(2+)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调制作用 | 第102-104页 |
5.2.4 S~(2-)掺杂对Ca_3SiO_4Cl_2:Eu~(2+)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调制作用的原因之CaS:Eu~(2+)杂相影响的排除 | 第104-105页 |
5.2.5 S~(2-)掺杂对Ca_3SiO_4Cl_2:Eu~(2+)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调制作用的物理机制 | 第105-108页 |
5.2.6 S~(2-)掺杂对Ca_3SiO_4Cl_2:Eu~(2+)发光强度影响 | 第108-109页 |
5.2.7 S~(2-)掺杂Ca_3SiO_4Cl_2:Eu~(2+)发光的色度、效率及稳定性 | 第109-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Ce~(3+)掺杂增强Ca_4P_2O_9:Eu~(2+)红光发射及其机理研究 | 第116-132页 |
6.1 材料制备及测试 | 第117页 |
6.1.1 材料制备 | 第117页 |
6.1.2 测试与表征 | 第11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8页 |
6.2.1 Ce~(3+)、Eu~(2+)共掺杂Ca_4P_2O_9的物相及结构 | 第117-118页 |
6.2.2 Ca_4P_2O_9:Eu~(2+)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118-119页 |
6.2.3 Ca_4P_2O_9:Ce~(3+)发光性质 | 第119-122页 |
6.2.4 Ca_4P_2O_9:Ce~(3+)与Ca_4P_2O_9:Eu~(2+)光谱重叠与Ce~(~(3+))-Eu~(2+)能量传递分析 | 第122-123页 |
6.2.5 Ce~(3+)、Eu~(2+)共掺杂Ca_4P_2O_9中Ce~(3+)-Eu~(2+)的能量传递过程 | 第123-125页 |
6.2.6 Ce~(3+)敏化Eu~(2+)发光增强及其机理 | 第125-12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2页 |
7.2 展望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