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奶牛乳腺炎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 | 第13-14页 |
4 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 引言 | 第17-20页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0页 |
2.1.3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40页 |
2.2.1 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菌株 | 第22-24页 |
2.2.2 E. coli DCM1药敏试验 | 第24-26页 |
2.2.3 E. coli DCM1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26-29页 |
2.2.4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对E. coli DCM1的影响 | 第29-32页 |
2.2.5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对tem基因的影响 | 第32-35页 |
2.2.6 LsrR蛋白对tem的调控 | 第35-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1 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菌株 | 第40页 |
3.2 E. coli DCM1药敏试验 | 第40-41页 |
3.2.1 二倍稀释法检测E. coli DCM1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40-41页 |
3.2.2 浓度梯度法测最适MIC值 | 第41页 |
3.3 E. coli DCM1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41-44页 |
3.3.1 PCR扩增耐药基因 | 第41-42页 |
3.3.2 tem与int的关系 | 第42-43页 |
3.3.3 tem与质粒的关系 | 第43-44页 |
3.4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 对E. coli DCM1耐药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1 AI-2 影响E. coli DCM1耐药性的最佳浓度探究 | 第44页 |
3.4.2 AI-2 对三种抗生素MIC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 对E. coli DCM1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1 比浊法 | 第45-46页 |
3.5.2 菌落计数法(CFU法) | 第46页 |
3.6 RT-qPCR对lsrR和tem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46-48页 |
3.7 LsrR蛋白对tem的调控机制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3页 |
4.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 第50页 |
4.2 耐药基因tem的位置 | 第50页 |
4.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 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RT-qPCR对lsrR和tem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51页 |
4.5 LsrR蛋白对tem的调控机制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
附在校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