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繁殖行为和繁殖期生境选择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猫儿山小鲵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小鲵科动物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两栖动物生境选择 | 第12-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2.2 繁殖行为观察 | 第16-17页 |
2.2.1 仪器和方法 | 第16-17页 |
2.3 猫儿山小鲵形态指标测量 | 第17-18页 |
2.3.1 仪器和方法 | 第17-18页 |
2.4 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 | 第18-20页 |
2.4.1 仪器和方法 | 第18-20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0-30页 |
3.1 繁殖行为 | 第20-22页 |
3.2 猫儿山小鲵外形测量指标 | 第22-25页 |
3.2.1 成体测量指标 | 第22-24页 |
3.2.2 蝌蚪 | 第24页 |
3.2.3 卵袋特征 | 第24-25页 |
3.3 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特征 | 第25-30页 |
3.3.1 差异性检验 | 第25-26页 |
3.3.2 逐步判别分析 | 第26-27页 |
3.3.3 单因素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3.3.4 逐步回归分析 | 第28-3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0-36页 |
4.1 繁殖行为 | 第30-32页 |
4.2 猫儿山小鲵形态测量指标 | 第32-34页 |
4.2.1 成体 | 第32页 |
4.2.2 蝌蚪 | 第32-33页 |
4.2.3 卵袋 | 第33-34页 |
4.3 繁殖期生境选择 | 第34-35页 |
4.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5-36页 |
第5章 保护策略 | 第36-38页 |
5.1 减少在猫儿山小鲵繁殖场的开发 | 第36页 |
5.2 建立猫儿山小鲵保护核心小区或动态观测站点 | 第36-37页 |
5.3 加强保护区和旅游公司工作人员培训 | 第37页 |
5.4 加强科研力度,补充猫儿山小鲵的基础性资料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8页 |
附录 | 第48-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