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9页 |
| (一)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四) 核心概念 | 第15-17页 |
| 1. 技工院校 | 第15-16页 |
| 2. 模式 | 第16页 |
| 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7页 |
| 4. “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 | 第17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一、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一) 实用主义理论 | 第19页 |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二、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征 | 第21-32页 |
| (一)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特征 | 第21-22页 |
| 1.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目标 | 第21页 |
| 2.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特征 | 第21-22页 |
| (二)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 第22-27页 |
| 1.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一体化课程 | 第22-23页 |
| 2.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 | 第23-26页 |
| 3. 基于学习任务组织行动导向教学 | 第26页 |
| 4. 基于真实生产合同开展综合实践教学 | 第26-27页 |
| (三)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系 | 第27-30页 |
| 1. 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 | 第28-29页 |
| 2. 教学督导管理 | 第29-30页 |
| (四)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 | 第30-32页 |
| 1. 高技能人才的企业评价与院校评价 | 第30-31页 |
| 2. 课程开发质量的指标监控 | 第31-32页 |
| 三、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 第32-45页 |
| (一)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六种形式 | 第32-33页 |
| 1. 校企合作办学 | 第32页 |
| 2. 订单式 | 第32页 |
| 3. 校企联合的“2+1” | 第32-33页 |
| 4. 技工院校“双证书”毕业制 | 第33页 |
| 5. 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 | 第33页 |
| 6. 校办工厂 | 第33页 |
| (二)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 第33-37页 |
| 1. 政府支持,制度保障,“工学评”整体发展形式好 | 第33-34页 |
| 2. “工学评”形式多样,校企合作成绩显著 | 第34-36页 |
| 3. 一体化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 第36-37页 |
| 4. 技能竞赛,成就出色技师 | 第37页 |
| 5. 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水平,社会赞誉度节节攀升 | 第37页 |
| (三)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 1. 政府层面 | 第37-38页 |
| 2. 企业层面 | 第38-42页 |
| 3. 学校层面 | 第42-45页 |
| 四、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建议与对策 | 第45-50页 |
| (一) 政府层面 | 第45-46页 |
| 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促合力 | 第45页 |
|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 第45页 |
| 3. 强化政策保障 | 第45页 |
| 4. 建立评审考核机制 | 第45-46页 |
| (二) 企业层面 | 第46-47页 |
| 1. 摒弃传统偏见,跟随时代步伐 | 第46页 |
| 2. 因人制宜,制定匹配的管理制度 | 第46页 |
| 3. 做到真正接纳实习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 | 第46-47页 |
| (三) 学校层面 | 第47-50页 |
| 1. 结合校企实际,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47页 |
| 2. 加强一体化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的建设 | 第47页 |
| 3. 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激励制度落实到实处 | 第47-48页 |
| 4. 完善“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监管体系 | 第48页 |
| 5. 建立基于“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