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5页
    0.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2页
        0.1.1 选题背景第11页
        0.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4页
        0.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0.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4页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14页
        0.3.1 研究内容第14页
        0.3.2 研究方法第14页
    0.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14-15页
1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概念及理论第15-19页
    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内涵第15页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5-16页
    1.3 资源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第16-17页
    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理论第17-19页
2 枣庄市产业转型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第19-27页
    2.1 枣庄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现状第19-20页
        2.1.1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第19页
        2.1.2 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重点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第19-20页
        2.1.3 投资结构更趋优化,经济稳步回升第20页
    2.2 枣庄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3页
        2.2.1 资源约束趋紧,后续资源储备不足第20-21页
        2.2.2 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行业仍居主导地位第21页
        2.2.3 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力不足第21-22页
        2.2.4 环境约束趋紧,生态污染严重第22页
        2.2.5 百姓生活质量有待改善第22-23页
    2.3 枣庄产业转型发展陷入困境原因第23-27页
        2.3.1 枣庄市的产业转型发展机制不健全第23-25页
        2.3.2 人力资源总量匮乏,缺乏产业转型的人才第25页
        2.3.3 市场需要变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产业转型难度第25-26页
        2.3.4 产业政策效应弱化导致产业转型困难第26-27页
3 枣庄产业转型发展的实证分析第27-38页
    3.1 枣庄产业转型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7-28页
    3.2 枣庄产业转型水平分析第28-32页
        3.2.1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第28-31页
        3.2.2 社会发展水平分析第31页
        3.2.3 环境水平分析第31-32页
    3.3 枣庄市产业转型发展综合效果评价第32-38页
        3.3.1 评价步骤第32-33页
        3.3.2 矩阵判断、权重确定和标准化指标第33-36页
        3.3.3 枣庄产业转型综合效果评价第36页
        3.3.4 结果说明第36-38页
4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8-43页
    4.1 德国鲁尔区转型道路第38-39页
        4.1.1 鲁尔区产业现状第38页
        4.1.2 鲁尔区转型的做法与经验第38-39页
    4.2 美国休斯顿产业转型道路第39页
        4.2.1 休斯敦产业现状第39页
        4.2.2 休斯顿产业转型的措施第39页
    4.3 阜新产业转型道路第39-41页
        4.3.1 阜新产业现状第39-40页
        4.3.2 阜新产业转型的措施第40-41页
    4.4 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第41-43页
        4.4.1 重视产业转型,加大扶持力度第41页
        4.4.2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第41页
        4.4.3 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放在产业转型的突出位置第41-43页
5 推进枣庄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3-47页
    5.1 构建有利于枣庄市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第43-45页
        5.1.1 深化枣庄市产业转型的各项改革第43页
        5.1.2 健全自然资源产品产权机制第43页
        5.1.3 健全自然资源价格机制第43-44页
        5.1.4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第44-45页
    5.2 构建有利于产业转型的人才体系第45页
        5.2.1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第45页
        5.2.2 要稳住现有人才第45页
    5.3 完善产业政策第45-47页
        5.3.1 产业政策需协调好不同利益关系第45页
        5.3.2 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力度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