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造山带中主要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研究
| 致谢 | 第7-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1.1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2 桐柏造山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 1.2.1 造山带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7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 | 第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8页 |
| 2.1 研究区岩石地层单元 | 第21-23页 |
| 2.2 主要断裂带及构造剖面简介 | 第23-28页 |
| 第三章 大河-固县断裂带 | 第28-48页 |
| 3.1 大固断裂宏观构造特征 | 第28-32页 |
| 3.1.1 大固断裂带面线理特征 | 第28-29页 |
| 3.1.2 大固断裂带运动学特征 | 第29-32页 |
| 3.2 大固断裂微观变形特征 | 第32-38页 |
| 3.2.1 岩石镜下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 3.2.2 岩石应变测量 | 第34-37页 |
| 3.2.3 涡度分析 | 第37-38页 |
| 3.3 变质环境分析 | 第38-45页 |
| 3.3.1 矿物变形温度计 | 第39-41页 |
| 3.3.2 二长石矿物地质温度计 | 第41-45页 |
| 3.4 断裂带位移量估算 | 第45-46页 |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殷店-马垅断裂带 | 第48-75页 |
| 4.1 殷马断裂宏观构造特征 | 第48-52页 |
| 4.1.1 岩石学特征 | 第48-50页 |
| 4.1.2 运动学特征 | 第50-52页 |
| 4.2 殷马断裂变形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 4.2.1 岩石应变测量 | 第52-53页 |
| 4.2.2 动态重结晶及分维数分析 | 第53-57页 |
| 4.3 殷马断裂带形成温度分析 | 第57-62页 |
| 4.3.1 变形脉体的包裹体测温 | 第57-58页 |
| 4.3.2 二长石温度计 | 第58页 |
| 4.3.3 云母温度计 | 第58-62页 |
| 4.4 殷马剪切带的应力场分析 | 第62-63页 |
| 4.5 殷马剪切带位移量 | 第63-64页 |
| 4.6 地质年代学分析 | 第64-69页 |
| 4.6.1 剪切带石英ESR测年 | 第64-67页 |
| 4.6.2 锆石年代学分析 | 第67-69页 |
| 4.7 小结 | 第69-7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