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野葛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 第16-25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2 方法 | 第16-17页 |
2.1 野葛根系的观察 | 第16页 |
2.2 野葛根的次生结构特征观察 | 第16页 |
2.3 野葛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 | 第16-17页 |
3 结果 | 第17-22页 |
3.1 野葛的根系组成 | 第17页 |
3.2 野葛块根的结构解剖 | 第17-22页 |
3.3 野葛输导根的结构解剖 | 第2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22-25页 |
4.1 野葛的根系与其生态适应性 | 第22-23页 |
4.2 野葛块根与异常结构发育的关系 | 第23页 |
4.3 野葛根中异常维管束的活动导致其块根的膨大 | 第23-24页 |
4.4 合理采收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 第25-45页 |
第一节 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 第25-2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野葛块根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37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8-33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2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2.3 样品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29-30页 |
2.4 样品提取时间的考察 | 第30-31页 |
2.5 料液比的考察 | 第31-32页 |
2.6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2-33页 |
3 方法学考察 | 第33-37页 |
3.1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3-36页 |
3.2 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3.3 重复性试验 | 第36-37页 |
3.4 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7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7页 |
第三节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 第37-4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2.1 不同直径的样品 | 第38页 |
2.2 不同组织部位的样品 | 第38-39页 |
2.3 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3页 |
3.1 野葛块根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0页 |
3.2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0-42页 |
3.3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3-45页 |
4.1 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关系 | 第43页 |
4.2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野葛块根直径与异黄酮类成分积累关系研究 | 第45-5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5-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2.1 材料 | 第46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2.4 色谱条件 | 第46页 |
2.5 方法学考察 | 第46-50页 |
3 结果 | 第50-52页 |
3.1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 第50-51页 |
3.2 相同直径块根和输导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 第51-5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野葛块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 第53-5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2.1 材料 | 第53-54页 |
2.2 方法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55页 |
3.1 块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的积累 | 第54页 |
3.2 输导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的积累 | 第54-5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2 展望 | 第58-5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综述 葛根药材性状、显微及有效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67-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个人介绍 | 第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