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理论研究 | 第12-17页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1 机械性压迫学说 | 第12页 |
1.2 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 | 第12页 |
1.3 自身免疫学说 | 第12-13页 |
2 祖国传统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页 |
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 | 第13-15页 |
3.1 体针疗法 | 第13页 |
3.2 艾灸疗法 | 第13-14页 |
3.3 针刀疗法 | 第14页 |
3.4 电针疗法 | 第14页 |
3.5 耳针疗法 | 第14-15页 |
3.6 刺络疗法 | 第15页 |
3.7 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 第15页 |
4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 第15-17页 |
临床研究 | 第17-2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2 样本数和随机方法 | 第17页 |
1.3 基本情况 | 第17页 |
1.4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7 终止研究标准 | 第18页 |
2 课题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1 材料 | 第18页 |
2.2 仪器 | 第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1 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3.2 红外热像图采集 | 第19页 |
3.3 观察方法 | 第19-20页 |
3.4 疗效评定 | 第20页 |
3.5 病例脱落 | 第20页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20页 |
4 结果 | 第20-25页 |
4.1 病例基本情况 | 第20页 |
4.2 基本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4.3 JOA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4.4 患肢冷感评分标准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3页 |
4.6 患者冷感区分布情况 | 第23页 |
4.7 治疗前后健患侧温差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4.8 安全性分析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9页 |
1 传统取穴方法的讨论 | 第25页 |
1.1 循经取穴 | 第25页 |
1.2 阿是取穴 | 第25页 |
2 循经取穴与阿是取穴相结合方法的讨论 | 第25-26页 |
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讨论 | 第26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4.1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4.2 患者冷感区分布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4.3 患者冷感程度评分、JOA评分与健患侧温差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附录 | 第32-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