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导言 | 第9-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及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4页 |
1.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 第11页 |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类型 | 第11-12页 |
3.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类型 | 第12-13页 |
4.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产学研合作 | 第16-17页 |
2. 培养模式 | 第17页 |
3. 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17-18页 |
4. 多样化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三、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镜鉴 | 第20-26页 |
(一)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轫 | 第20页 |
1. 莫里尔法案——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端 | 第20页 |
2. 合作教育计划——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兴起 | 第20页 |
3. 科学园——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繁荣 | 第20页 |
(二) 美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 第20-22页 |
1. 创办科技工业园培养研究生 | 第20-21页 |
2. 通过企业孵化器培养研究生 | 第21页 |
3. 以项目为依托合作培养研究生 | 第21页 |
4. 创建高技术企业等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 | 第21页 |
5. 设立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 | 第21-22页 |
(三)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其它发达国家的运用和发展 | 第22-23页 |
1. 英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第22-23页 |
2. 德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第23页 |
(四)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23-25页 |
1. 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 第23-24页 |
2. 产学研科技计划的制定务求合理 | 第24页 |
3. 高校应该秉承较先进的办学理念 | 第24页 |
4. 要充分利用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 | 第24-25页 |
5. 要构筑强大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四、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历程 | 第26-32页 |
(一)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出现 | 第26页 |
(二)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 第26-29页 |
1. 选聘企业专家兼任研究生导师 | 第27页 |
2.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 第27页 |
3. 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 | 第27-28页 |
4. 依托重大项目合作培养研究生 | 第28页 |
5. 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高端人才 | 第28-29页 |
6. 贯通式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 | 第29页 |
(三)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9-30页 |
1. 政府未能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 第29-30页 |
2. 企业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明显 | 第30页 |
3. 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4. 中介机构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五、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之现状 | 第32-50页 |
(一) 合作概况 | 第32-34页 |
1. 师大与植物所的合作 | 第32-33页 |
2. 师大与岩溶所的合作 | 第33页 |
3. 师大与181医院的合作 | 第33-34页 |
4. 师大与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 第34页 |
(二) 合作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1. 师大生科院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总体运行情况 | 第35-37页 |
2. 研究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3. 导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三) 效益分析 | 第43-47页 |
1. 充分共享多方资源 | 第43-44页 |
2. 弥补校内导师不足 | 第44页 |
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第44-45页 |
4. 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 第45-46页 |
5. 加快企业科研进程 | 第46页 |
6. 创造较大社会财富 | 第46-47页 |
(四) 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1. 合作理念不够先进 | 第47页 |
2. 合作目标不够明确 | 第47-48页 |
3. 交流互动不够频繁 | 第48页 |
4. 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 第48-49页 |
5. 合作影响不够深远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六、实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之对策 | 第50-58页 |
(一) 宏观层面 | 第50-52页 |
1. 明确国家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导向 | 第50页 |
2.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50-51页 |
3. 设立专项资金对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植 | 第51-52页 |
(二) 中观层面 | 第52-54页 |
1.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 第52-53页 |
2. 激励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 第53-54页 |
3. 重视中介机构服务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作用 | 第54页 |
(三) 微观层面 | 第54-57页 |
1. 发挥管理者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协调力 | 第54-55页 |
2. 加强导师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指导作用 | 第55-56页 |
3. 挖掘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内动力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 | 第66-72页 |
附录二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研究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