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信息安全概述 | 第11-15页 |
1.1.1 密码学 | 第11-13页 |
1.1.2 信息隐藏 | 第13-14页 |
1.1.3 认证技术 | 第14-15页 |
1.1.4 信息安全形势 | 第15页 |
1.2 光学信息安全概述 | 第15-20页 |
1.2.1 光学密码学 | 第17-19页 |
1.2.2 光学信息隐藏 | 第19-20页 |
1.2.3 光学认证技术 | 第20页 |
1.3 本论文选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光学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基础 | 第22-49页 |
2.1 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1 密码学 | 第22-25页 |
2.1.2 信息隐藏 | 第25-29页 |
2.2 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 | 第29-49页 |
2.2.1 线性不变系统 | 第29-30页 |
2.2.2 标量衍射理论 | 第30-36页 |
2.2.3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 第36-41页 |
2.2.4 光的干涉理论 | 第41-44页 |
2.2.5 相位恢复算法 | 第44-45页 |
2.2.6 强度传输方程 | 第45-49页 |
第3章 针对联合变换相关器加密系统的唯密文攻击 | 第49-5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9-50页 |
3.2 基于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光学加密系统 | 第50-52页 |
3.3 唯密文攻击方案 | 第52-54页 |
3.4 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针对双图加密系统的已知公钥攻击 | 第58-69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58页 |
4.2 双图加密方案简述 | 第58-60页 |
4.3 Deng的混合攻击方案 | 第60-62页 |
4.4 基于广义振幅-相位恢复算法的已知公钥攻击方案 | 第62-67页 |
4.5 讨论和总结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基于切相菲涅尔衍射和强度传输方程的光学加密系统 | 第69-79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5.2 系统描述 | 第70-75页 |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基于相位编码菲涅尔衍射和强度传输方程的光学隐写术 | 第79-92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79-80页 |
6.2 系统描述及仿真结果 | 第80-9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92-9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 文献 | 第95-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