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 | 第13-16页 |
1.2.1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 | 第14-16页 |
1.2.2 化学驱采油发展现状 | 第16页 |
1.3 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 | 第16-18页 |
1.4 化学驱数值试井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第2章 化学驱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 | 第22-42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基本方程建立 | 第22-27页 |
2.2.1 基本假设 | 第22页 |
2.2.2 化学驱组分方程 | 第22-23页 |
2.2.3 井模型 | 第23-26页 |
2.2.4 定解条件 | 第26-27页 |
2.2.5 附加方程 | 第27页 |
2.3 物化参数模型 | 第27-34页 |
2.3.1 聚合物溶液粘度 | 第27-28页 |
2.3.2 聚合物吸附 | 第28-29页 |
2.3.3 聚驱地层渗透率下降 | 第29-30页 |
2.3.4 不可及孔隙体积 | 第30-31页 |
2.3.5 相平衡计算 | 第31页 |
2.3.6 表活剂吸附 | 第31-32页 |
2.3.7 界面张力 | 第32页 |
2.3.8 毛管数 | 第32页 |
2.3.9 毛管减饱和作用 | 第32-33页 |
2.3.10 表活剂驱相渗 | 第33页 |
2.3.11 微乳液相粘度 | 第33-34页 |
2.4 方程离散线性化 | 第34-38页 |
2.4.1 PEBI网格划分 | 第34页 |
2.4.2 有限体积方法离散 | 第34-35页 |
2.4.3 方程离散和线性化 | 第35-38页 |
2.5 聚-表二元驱数值模拟软件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3章 表活剂驱相行为处理 | 第42-56页 |
3.1 概述 | 第42页 |
3.2 微乳液的相行为 | 第42-46页 |
3.2.1 表面活性剂 | 第42页 |
3.2.2 Winsor对微乳液的分类 | 第42-43页 |
3.2.3 Hand规则与相平衡计算 | 第43-46页 |
3.3 相平衡计算流程 | 第46-47页 |
3.4 变量替代算法处理相平衡问题 | 第47-50页 |
3.4.1 累积项的处理 | 第47-50页 |
3.4.2 流动项和井方程的处理 | 第50页 |
3.5 与一般算法对比 | 第50-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正确性验证 | 第56-78页 |
4.1 概述 | 第56页 |
4.2 水驱模拟对比 | 第56-60页 |
4.3 聚合物驱模拟对比 | 第60-65页 |
4.4 表活剂驱模拟对比 | 第65-70页 |
4.5 聚-表二元驱模拟对比 | 第70-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化学驱数值模拟在试井分析中的应用 | 第78-100页 |
5.1 概述 | 第78页 |
5.2 化学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6页 |
5.2.1 聚合物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 | 第80-82页 |
5.2.2 聚驱后水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 | 第82页 |
5.2.3 聚合物浓度对瞬态压力影响 | 第82-83页 |
5.2.4 注聚时间对瞬态压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5.2.5 表活剂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 | 第84-85页 |
5.2.6 表活剂浓度对瞬态压力的影响 | 第85页 |
5.2.7 聚-表二元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 | 第85-86页 |
5.3 考虑非牛顿流变性的聚驱瞬态压力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86-93页 |
5.3.1 聚合物驱流变模型 | 第87-88页 |
5.3.2 模拟算例 | 第88-89页 |
5.3.3 剪切变稀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4 聚合物浓度影响 | 第91-92页 |
5.3.5 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5.4 考虑剪切变稀作用的聚驱试井解释方法 | 第93页 |
5.5 现场试验研究 | 第93-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聚驱渗透率下降模型及地层损伤评价方法 | 第100-112页 |
6.1 概述 | 第100页 |
6.2 渗透率下降模型 | 第100-103页 |
6.2.1 DPR模型 | 第100-101页 |
6.2.2 渗透率下降新模型 | 第101-103页 |
6.3 本文模型与DPR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3-106页 |
6.4 实际算例 | 第106-11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7.2 主要创新 | 第113-11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学术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