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LCA简介和作物种植业LCA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LCA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国外农作物种植LCA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农作物种植业LCA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奶牛饲料作物生产系统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 第17页 |
1.3.2 奶牛饲料作物生产系统环境影响评估 | 第17-18页 |
1.3.3 奶牛饲料作物生产系统污染物减排措施和潜力 | 第18页 |
1.3.4 环境影响潜值的敏感性分析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9-25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页 |
2.1.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2.1 目标定义和系统边界 | 第20-21页 |
2.2.2 清单分析 | 第21-22页 |
2.2.3 影响评价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奶牛饲料作物环境负荷和污染物排放特征 | 第25-43页 |
3.1 全球变暖(GWP) | 第25-29页 |
3.1.1 全球变暖潜值LCA评价结果 | 第25-26页 |
3.1.2 不同环节对GWP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不同温室气体对GWP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4 氮肥与灌溉对GWP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酸化(AP) | 第29-33页 |
3.2.1 酸化潜值LCA评价结果 | 第29-30页 |
3.2.2 不同环节对AP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不同酸化污染物类型对AP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氮肥施用对AP的贡献率 | 第32-33页 |
3.3 富营养化(EP) | 第33-37页 |
3.3.1 富营养化LCA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3.3.2 不同环节对EP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不同富营养化污染物对EP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氮肥施用对EP的贡献率 | 第36-37页 |
3.4 光化学臭氧合成(POC) | 第37-39页 |
3.4.1 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值LCA评价结果 | 第37页 |
3.4.2 不同环节对光化学臭氧合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不同污染物对光化学臭氧合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4 农机使用对光化学臭氧合成的影响 | 第39页 |
3.5 资源消耗 | 第39-42页 |
3.5.1 资源消耗的LCA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3.5.2 不同环节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奶牛饲料作物生产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 第43-51页 |
4.1 优化施肥 | 第43-45页 |
4.1.1 优化施肥方案 | 第43-44页 |
4.1.2 优化施肥的减排潜力 | 第44-45页 |
4.2 节水灌溉 | 第45-48页 |
4.2.1 定额灌溉 | 第45-46页 |
4.2.2 灌溉方式 | 第46-48页 |
4.3 耕作方式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敏感性分析 | 第51-59页 |
5.1 不同种植环节对环境影响潜值的敏感性分析 | 第51-54页 |
5.2 不同基础数据来源对环境影响潜值的敏感性分析 | 第54-56页 |
5.3 不同GWP特征值对环境影响潜值的敏感性分析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缩略词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