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文学秩序的重构 | 第11-21页 |
(一)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人民文学” | 第11-17页 |
(二) 为人民服务—《人民文学》创刊 | 第17-21页 |
二、新形势下《人民文学》对“人民文学”范型的规范与传播 | 第21-36页 |
(一) 隐晦政治取向下的政策宣传与理论强化 | 第21-26页 |
1. 隐晦的取向:作为政治的风向标 | 第21-23页 |
2. 不间断的政策宣传与理论强化 | 第23-26页 |
(二) 读者批评的保驾护航 | 第26-30页 |
(三) 文学创作的引导与主旋律作品的大量涌现 | 第30-36页 |
三、《人民文学》对“人民文学”内涵的丰富 | 第36-51页 |
(一) “人民文学”范型下的"人性"书写 | 第36-40页 |
(二) 批评与暴露下的文学独立表达 | 第40-44页 |
(三) 文学编辑与“人民文学”内涵的扩展 | 第44-51页 |
四、《人民文学》对“人民文学”的突破与扩展 | 第51-60页 |
(一) 历史题材创作:借古喻今的新突破 | 第51-55页 |
(二)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当代文学边界的扩展 | 第55-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