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思路第18页
        1.3.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0-28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23页
        2.1.1 社区与城市社区第20-21页
        2.1.2 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第21-22页
        2.1.3 合作第22页
        2.1.4 政府与公民合作第22-23页
    2.2 理论基础第23-28页
        2.2.1 治理理论第23-24页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4-25页
        2.2.3 公民社会理论第25-26页
        2.2.4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6-28页
3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现状与问题第28-39页
    3.1 青岛市社区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第28-30页
        3.1.1 青岛市概况第28-29页
        3.1.2 青岛社区建设历程与成就第29-30页
    3.2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现状第30-35页
        3.2.1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第30-32页
        3.2.2 青岛海伦路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典型案例第32-33页
        3.2.3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现状第33-35页
    3.3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存在的问题第35-39页
        3.3.1 合作过程中政府权力越位现象严重第35-36页
        3.3.2 合作过程中公民社区参与程度低第36-37页
        3.3.3 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第37页
        3.3.4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平衡第37-38页
        3.3.5 缺乏培育推动合作治理的内生力量第38-39页
4 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9-43页
    4.1 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同步第39页
    4.2 缺乏一定的社区参与利益机制第39-40页
    4.3 缺乏一定的合作与沟通协调机制第40-41页
    4.4 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普及教育第41-42页
    4.5 社区合作治理利益机制不健全第42-43页
5 国内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第43-50页
    5.1 国内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典型案例分析第43-48页
        5.1.1 上海市:用社区治理"支点"撬动居民自治热情第43-44页
        5.1.2 合肥市:社区治理从"独奏"到"合唱"第44-45页
        5.1.3 成都市:新型社区治理的"正兴模式"第45-46页
        5.1.4 南京市:"社区去行政化"走出"多元共治"新模式第46-48页
    5.2 典型案例对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的启示第48-50页
        5.2.1 政府与公民合作中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第48页
        5.2.2 培育和开发中介组织在合作治理中的作用第48-49页
        5.2.3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第49-50页
6 加强青岛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公民合作的对策建议第50-55页
    6.1 淡化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并适当对公民赋权第50-51页
    6.2 构建社区参与利益机制第51-52页
    6.3 不断健全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协调机制第52-53页
    6.4 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及协调治理主体的专业知识水平第53-54页
    6.5 构建社区合作治理的利益机制第54-55页
7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机事件管理中政务微博作用机制及改进对策
下一篇:烟台市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