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生态文明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生态景观的大趋势 | 第10页 |
1.1.3 农业观光园的蓬勃发展 | 第10-11页 |
1.2 基于景观视角的国内外生态观光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1.2.1 国内观光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动态 | 第11页 |
1.2.2 国外观光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生态农业观光园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30页 |
2.1 概念的厘定 | 第18-19页 |
2.1.1 生态农业 | 第18页 |
2.1.2 生态景观 | 第18-19页 |
2.1.3 农业观光园 | 第19页 |
2.2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2.1 生态农业理论 | 第19-21页 |
2.2.2 生态景观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旅游规划理论 | 第22-23页 |
2.2.5 可持续景观理论 | 第23-24页 |
2.3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要点 | 第24-30页 |
2.3.1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和特点 | 第24-26页 |
2.3.2 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3.1 日本小岩井农场 | 第30-31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30页 |
3.1.2 功能布局 | 第30-31页 |
3.1.3 规划特色 | 第31页 |
3.2 崇州花果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 第31-32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31页 |
3.2.2 功能布局 | 第31-32页 |
3.2.3 规划特色 | 第32页 |
3.3 盐城生态高效农业园 | 第32-36页 |
3.3.1 项目基本概况 | 第32-33页 |
3.3.2 功能布局 | 第33-34页 |
3.3.3 规划特色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南通市如东荷合每美农场规划设计 | 第36-72页 |
4.1 规划背景 | 第36-38页 |
4.1.1 宏观区位分析 | 第36页 |
4.1.2 区位交通 | 第36-38页 |
4.1.3 区域概况 | 第38页 |
4.2 发展条件分析 | 第38-41页 |
4.2.1 生态环境分析 | 第38页 |
4.2.2 发展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4.2.3 旅游市场分析 | 第40页 |
4.2.4 农业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4.3 总体规划 | 第41-45页 |
4.3.1 总体定位 | 第41页 |
4.3.2 规划理念 | 第41-42页 |
4.3.3 发展策略 | 第42页 |
4.3.4 功能分区 | 第42-44页 |
4.3.5 农业产业规划 | 第44-45页 |
4.4 功能分区详细设计 | 第45-57页 |
4.4.1 入口景观区 | 第45-48页 |
4.4.2 生态湿地区 | 第48-49页 |
4.4.3 民俗文化体验区 | 第49-51页 |
4.4.4 精品蔬菜种植区 | 第51-52页 |
4.4.5 精品花卉种植区 | 第52-54页 |
4.4.6 林果采摘区 | 第54-55页 |
4.4.7 林下经济区 | 第55-56页 |
4.4.8 苗木示范区 | 第56页 |
4.4.9 高效农业区 | 第56-57页 |
4.5 专项规划 | 第57-63页 |
4.5.1 道路交通 | 第57-59页 |
4.5.2 旅游规划 | 第59-61页 |
4.5.3 生态旅游策划 | 第61页 |
4.5.4 市政工程 | 第61-63页 |
4.6 生态农业设计 | 第63-64页 |
4.7 生态景观设计 | 第64-70页 |
4.7.1 生态景观策略 | 第64-65页 |
4.7.2 生态环境设计 | 第65-68页 |
4.7.3 生态景观 | 第68-70页 |
4.8 生态社区 | 第70-72页 |
4.8.1 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71页 |
4.8.2 生态建筑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讨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