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8页 |
2.1.1 生物遗传资源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3 生物遗传资源权的主体 | 第17-18页 |
2.2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国际立法进路 | 第18-20页 |
2.2.1 国际立法进程概况 | 第18-19页 |
2.2.2 国际立法所呈现的特征 | 第19-20页 |
2.3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外立法介评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现状 | 第22-30页 |
3.1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立法现状 | 第22-24页 |
3.1.1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立法概况 | 第22-23页 |
3.1.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 第24-26页 |
3.2.1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概况 | 第24-26页 |
3.2.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3.3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执法现状 | 第26-30页 |
3.3.1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执法概况 | 第26-28页 |
3.3.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执法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0-33页 |
4.1 缺乏专门的规范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法律 | 第30-31页 |
4.2 缺乏健全和权威的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4.3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未能充分调动其他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第33-39页 |
5.1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 第33-36页 |
5.1.1 国际国内立法形势为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提供了制度基础 | 第33-34页 |
5.1.2 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为我国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 第34-35页 |
5.1.3 发达的生物技术为我国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 第35-36页 |
5.2 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 第36-39页 |
5.2.1 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对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挑战 | 第36页 |
5.2.2 生物安全对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挑战 | 第36-38页 |
5.2.3 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挑战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行政保护的建议 | 第39-44页 |
6.1 制定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专门法 | 第39-41页 |
6.1.1 选择生物遗传资源的专门立法模式 | 第39-40页 |
6.1.2 明确生物遗传资源的立法原则和价值取向 | 第40页 |
6.1.3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 | 第40-41页 |
6.2 健全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6.2.1 设置专门的生物遗传资源行政管理机关 | 第41页 |
6.2.2 建立有效的协调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6.3 鼓励地方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 | 第42页 |
6.4 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42-44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