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我国海域赤潮甲藻孢囊形态与分布特征研究

创新点摘要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9页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问题第13-14页
        1.2.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2.2 关键技术问题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4-16页
    1.4 甲藻与甲藻孢囊研究基础第16-29页
        1.4.1 甲藻的生物学研究第16-20页
        1.4.2 甲藻孢囊的生物学研究第20-26页
        1.4.3 甲藻孢囊的分布第26-27页
        1.4.4 孢囊与赤潮形成的关系第27-29页
第2章 甲藻孢囊研究方法第29-35页
    2.1 站位选择及样品采集第29-31页
        2.1.1 采样站位第29-30页
        2.1.2 采样时间第30页
        2.1.3 采样设备第30页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30-31页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31-35页
        2.2.1 仪器设备、材料第31页
        2.2.2 样品处理第31-34页
        2.2.3 样品观察与分析第34-35页
第3章 我国海域甲藻及其孢囊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第35-140页
    3.1 主要甲藻及甲藻孢囊的形态学分类第35-44页
    3.2 膝沟藻目GONYAULACALES F.J.R.TAYLOR 1980第44-75页
        3.2.1 屋甲藻科Goniodomataceae Lindemann 1928第44-53页
        3.2.2 膝沟藻科Gonyaulacaceae Lindemann,1928第53-69页
        3.2.3 原角藻科Protoceratiaceae Lindemann,1928第69-72页
        3.2.4 扁甲藻科Pyrophacaceae Lindemann 1928第72-75页
    3.3 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 LEMMERMANN 1910(WORMS)第75-88页
        3.3.1 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 Lankester 1885(WORMS)第75-79页
        3.3.2 多沟藻科Polykrikaceae Kofoid & Swezy 1921第79-87页
        3.3.3 单眼藻科Warnowiaceae Lindemann,1928第87-88页
    3.4 多甲藻目PERIDINIALES HAECKEL,1894第88-139页
        3.4.1 翼甲藻科Diplopsaliaceae Matsuoka,1988第88-94页
        3.4.2 多甲藻科Peridiniaceae Ehrenberg 1831第94-95页
        3.4.3 原多甲藻科Protoperidiniaceae F.J.R.Taylor 1987第95-139页
    3.5 小结第139-140页
第4章 重点海域甲藻孢囊分布特点及群落相似性分析第140-147页
    4.1 渤海海域赤潮孢囊分布特点第140-141页
        4.1.1 甲藻孢囊种类分布第140-141页
        4.1.2 丰度分布第141页
    4.2 黄海海域赤潮孢囊分布特点第141-142页
        4.2.1 甲藻孢囊种类分布第141-142页
        4.2.2 丰度分布第142页
    4.3 东海海域赤潮孢囊分布特点第142-144页
        4.3.1 甲藻孢囊种类分布第142-143页
        4.3.2 丰度分布第143-144页
    4.4 南海海域赤潮孢囊分布特点第144-145页
        4.4.1 甲藻孢囊种类分布第144页
        4.4.2 丰度分布第144-145页
    4.5 重点海域赤潮孢囊群落相似性分析第145-146页
    4.6 小结第146-147页
第5章 长山群岛海域甲藻孢囊时空分布与环境关联性分析第147-162页
    5.1 采样海区与样品采集第147-149页
        5.1.1 采样海区第147页
        5.1.2 站位布设第147-149页
        5.1.3 采样时间第149页
        5.1.4 采样及试验方法第149页
    5.2 结果第149-157页
        5.2.1 长山群岛海域甲藻孢囊的种类组成第149-151页
        5.2.2 长山群岛海域未确定类型的孢囊第151-152页
        5.2.3 长山群岛海域孢囊分布情况第152-153页
        5.2.4 甲藻孢囊丰度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物组分的关系第153-155页
        5.2.5 甲藻孢囊各站位丰度的季节变化第155-157页
    5.3 讨论第157-161页
        5.3.1 长山群岛海域甲藻孢囊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第157页
        5.3.2 长山群岛海域孢囊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157-159页
        5.3.3 长山群岛海域赤潮毒素种类与分布第159-160页
        5.3.4 长山群岛海域甲藻孢囊与贝毒的关系第160-161页
    5.4 小结第161-162页
结论第162-163页
展望第163-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作者简介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五国大气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下一篇: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