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60页 |
1.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概述 | 第14页 |
1.1.1 配位化学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1.1.2 配位化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概述 | 第14页 |
1.2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及影响因素 | 第14-27页 |
1.2.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2.2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结构 | 第15-20页 |
1.2.3 金属-有机配合物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7页 |
1.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 | 第27-41页 |
1.3.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吸附、分离与储存 | 第28-31页 |
1.3.2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磁性材料应用 | 第31-33页 |
1.3.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 第33-34页 |
1.3.4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电学性能 | 第34-35页 |
1.3.5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荧光传感材料 | 第35-40页 |
1.3.6 新药的研发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40-41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进展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60页 |
第二章 两例荧光微孔聚合物对Fe~(3+)的荧光传感及机理研究 | 第60-85页 |
2.1 引言 | 第60-61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2.3 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测定 | 第61-66页 |
2.3.1 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 第62页 |
2.3.2 微孔化合物1和2结构的测定 | 第62-66页 |
2.4 微孔化合物结构的描述 | 第66-76页 |
2.4.1 微孔化合物1和2晶体结构描述 | 第66-69页 |
2.4.2 微孔化合物1和2的热重分析 | 第69页 |
2.4.3 微孔化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 | 第69-72页 |
2.4.4 动态和静态荧光传感过程 | 第72-76页 |
2.5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第三章 具有活性基团的一系列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第85-116页 |
3.1 引言 | 第85-86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6-8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8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6-87页 |
3.3 配合物的合成与测定 | 第87-92页 |
3.3.1 配合物的合成 | 第87-88页 |
3.3.2 配合物3-9结构的测定 | 第88-92页 |
3.4 化合物3-9晶体结构的描述 | 第92-100页 |
3.4.1 配合物[Zn(bpyp)(L-OH)]_n·DMF·2H_2O(3)的晶体结构 | 第92-94页 |
3.4.2 配合物[Zn(bpyp)_(1/2)(L-NH_2)]_n·2H_2O(4)的晶体结构 | 第94页 |
3.4.3 配合物[Zn(bpyp)(dL)]_n·3H_2O(5)的晶体结构 | 第94-96页 |
3.4.4 配合物[Zn(bpyp)(HL)]_n·H_2O(6)的晶体结构 | 第96-97页 |
3.4.5 配合物[Zn(bpyp)(L-NO_2)]_n(7)的晶体结构 | 第97-98页 |
3.4.6 配合物[Zn_3(bpyp)(tcb)_2]_n·DMF(8)的晶体结构 | 第98-99页 |
3.4.7 配合物[Zn(bpyp)(Hbba)]_n2DMF·H_2O(9)的晶体结构 | 第99-100页 |
3.5 配合物3-9热重和荧光性质 | 第100-102页 |
3.5.1 配合物3-9的晶体热稳定性分析 | 第101页 |
3.5.2 化合物3-9的荧光性质 | 第101-102页 |
3.6 配合物3的荧光传感 | 第102-108页 |
3.6.1 选择性性识别Fe~(3+)离子 | 第102-104页 |
3.6.2 动态和静态淬灭过程 | 第104-108页 |
3.7 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第四章 一例阴离子骨架微孔MOFs高选择性和灵敏性的电化学检测Cu~(2+)离子 | 第116-138页 |
4.1 引言 | 第116-117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17-11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17-11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118页 |
4.3 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测定 | 第118-121页 |
4.3.1 化合物[H_2N(CH_3)_2]_4[Zn_3(Hdpa)_2]·4DMF(Me_2NH_2@MOF-10)的合成 | 第118页 |
4.3.2 配合物Me_2NH_2@MOF-10结构的测定 | 第118-121页 |
4.4 微孔化合物结构的描述 | 第121-123页 |
4.4.1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0晶体结构的描述 | 第121-123页 |
4.5 微孔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X-射线粉末衍射性质的测定 | 第123-124页 |
4.5.1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0的热稳定性 | 第123页 |
4.5.2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0的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23-124页 |
4.6 对Cu~(2+)离子的电化学检测 | 第124-130页 |
4.6.1 裸电极的表征与电极传导性测定 | 第124-126页 |
4.6.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26-130页 |
4.7 小结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第五章 两例微孔MOFs通过阳离子交换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Ln~(3+)离子 | 第138-160页 |
5.1 引言 | 第138-139页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39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3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39页 |
5.3 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测定 | 第139-142页 |
5.3.1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1的合成 | 第139-140页 |
5.3.2 配合物Me_2NH_2@MOF-11结构的测定 | 第140-142页 |
5.4 微孔化合物结构的描述 | 第142-143页 |
5.4.1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1晶体结构的描述 | 第142-143页 |
5.5 配合物Me_2NH_2@MOF-11的热稳定性和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43-144页 |
5.5.1 微孔化合物Me_2NH_2@MOF-11的热稳定性 | 第143-144页 |
5.5.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44页 |
5.6 荧光探针稀土离子 | 第144-150页 |
5.6.1 孔道化合物Me_2NH_2@MOF-10对稀土离子的荧光探针 | 第145-147页 |
5.6.2 孔道化合物Me_2NH_2@MOF-11对稀土离子的荧光探针 | 第147-150页 |
5.7 小结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0页 |
结论 | 第160-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作者简介 | 第165页 |